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18 10:17

  作者: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因而政治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代表新生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上述经济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说,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著作的《资本论》,就充分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诉求,被恩格斯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发展为了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认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要求“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把它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深刻阐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和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为我国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坚定不移抓机遇、用机遇,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好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既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又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充分彰显实践伟力的科学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深刻变化,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发生了深刻转化,以往发展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必须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又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和运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有着生动具体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针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的阶段性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推动绿色发展”等。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新方位,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长过程出发分析我国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

  正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坚持系统观念,强调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等等。这一系列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不断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