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经济日报2023-09-16 09:48

  作者:聂祚仁(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深刻揭示了“双碳”工作的广泛性、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和变革性。当前,如何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双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和质量,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直接关乎这场系统性变革的顺利推进。

  人才培养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梯次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首先,“双碳”工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这决定了“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也需要各行各业各领域共同参与,更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支撑。其次,“双碳”工作具有艰巨性、系统性。如何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如何实现科技变革与低碳发展的协同,需要各个领域人才的智力支持。再次,“双碳”工作具有变革性。“双碳”目标的实现立足于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托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培育和集聚人才,推进技术革新。

  全面提高“双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行动能力的重要保障。这也对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人才需要嵌入更多低碳基因,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注入更多低碳元素,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融入更多低碳理念。

  “双碳”人才培养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在这三者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都需要教育来支撑。离开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作为国家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育平台,高等教育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高等院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主体。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肩负“双碳”人才培养和“双碳”技术研发、理论创新的使命,同时也受“双碳”目标的牵引,亟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强化“双碳”人才培养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等院校应在“双碳”工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第二,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适应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更好地培育“双碳”工作急需的人才,从而强化人才支撑。第三,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推进“双碳”工作的发展机遇,围绕“双碳”目标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将培养“双碳”人才的压力转化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动“双碳”人才培养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在这些方面还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统教学体系学科知识单一不能支撑“双碳”人才培养,专业实践体系不能满足绿色化多维评价和设计的需求,数字信息化高度集成的现代生产企业难以提供复杂工程场景的实习体验,等等。鉴于此,高等院校亟需创新“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依托数据平台对接生产实景开展工程问题研究,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围绕“双碳”目标赋能产业发展。

  面向新时代“双碳”目标,应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创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构建绿色低碳的专业结构体系。设置绿色低碳急需专业,推动传统专业绿色升级,组建绿色低碳专业群,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二是设计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明确绿色发展、推进数字化赋能、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优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课程体系设计。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四是形成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社会建立集“开放、多样、灵活、高效”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教融合,共建共享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五是建设数字化新工科共享实践平台。紧密对接产业链发展,以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产业生态的科技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共享。设置企业参与的课程,以项目为纽带,将工程案例带入课堂教学。紧密围绕低碳实践,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创建融合数字技术的全流程多场景实习实训工程平台。六是形成绿色低碳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增强绿色低碳文化内涵,厚植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文化根基,搭建绿色教育平台,推动绿色社会实践。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