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世界意义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世界意义

  作者:费艳颖(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凯(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着眼于数字文明时代的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合作,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上做出了具体行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着力解决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之问,为数字文明时代的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与有效治理贡献了建设性思路,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发出了数字文明时代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强音”。

  助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理念引领,在统筹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下实现人工智能的全球协同共治,既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保障世界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注入了磅礴的中国力量。其一,倡议突出“负责任”“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等理念,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价值指引。不同于个别国家极力构筑排他性“小圈子”,倡议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多元参与、开放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积极弥合智能鸿沟。倡议以更宽广的全球视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合作领域、更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建设性解决思路。其二,统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两个关键点。倡议“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以敏捷治理和适度约束为原则,既克服了强力监管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又避免了弱监管导致人工智能无序发展的乱象,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其三,协调好人工智能国家治理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关系。倡议充分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战略规划、伦理规范等成熟治理经验,还吸收了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多边各方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优秀成果。倡议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着眼本国和世界,主张提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既要构建开放、健康、安全的国内人工智能负责任创新生态,也要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跨越智能鸿沟,改变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领域极度不均衡的现状。

  化解全球人工智能安全风险

  倡议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从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高度关注异质文明间的包容与互鉴,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凝聚广泛共识,为防范和化解全球人工智能安全风险贡献中国智慧。其一,倡议运用“七大思维”,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倡议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数据获取、算法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协同与系统治理;全局性思考人工智能治理问题,并将其上升到攸关全人类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方位,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历史机遇期;主张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并重,国内和国际兼顾;创新治理理念,以敏捷治理助推“智能向善”,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治理新技术;探索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路径;强调发展人工智能以尊重他国主权为底线,确保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二,倡议贯彻“六个坚持”,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以“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类、增利人类、关怀人类;坚持自信自立,鼓励各主体协力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治理,展现自信自立中国形象;坚持守正创新,紧跟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发展步伐,深化技术发展规律性认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防范人工智能偏见和歧视、弥合全球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等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既立足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需求,又着眼于我国人工智能治理实践,既观照当下,又瞄准未来,既谋求人工智能治理的统一性,又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的多元性;坚持胸怀天下,兼具世界性与中国性,反对人为制造人工智能发展壁垒,主张以对话合作促进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彰显宽广的全球视野与世界胸怀。其三,倡议突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独特底色,从文明高度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实践赋予中国智慧。倡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他国主权、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或构建排他性集团、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政策和实践差异等核心主张,处处浸润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阐明了中国倡议深厚鲜明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最大彰显。

  提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倡议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为全面提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其一,倡议在全球人工智能宏观治理的目标、理念、原则、能力等层面提出中国理念。在治理目标上,强调加快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机制,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在治理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负责任”等理念,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人工智能伦理等独特角度展现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关键主张;在治理原则上,秉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公平性和非歧视性等基本原则,为协调各国人工智能治理冲突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变革提供公平、正确导向;在治理能力上,着力提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权利保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国际协同能力、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二,倡议在全球人工智能微观治理的对象、主体、工具、策略等层面提出中国方案。在治理对象上,倡议将人工智能数据采集、算法设计、模型训练、场景测试等技术开发,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应用等纳入重点治理视野,聚焦数据获取中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数据使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等。在治理主体上,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研院校、民间机构和公民个人等均是人工智能多元治理结构中的关键主体。在治理工具上,倡议强调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法律和规章制度,完善标准规范与伦理体系,实现技术、法律、伦理、宣言、倡议共治,软硬法协同、内外法衔接。在治理策略上,以伦理先行、敏捷治理、分级分类的前瞻预见性、适应性治理机制,快速有效应对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涌现的新风险点,实现“治理重点动态变化”与“治理政策动态调整”的融合。

  塑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新秩序

  倡议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诉求,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其一,倡议从全人类共同利益高度进行战略擘画,为加快构建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倡议是数字文明时代中国为全人类提供的优质国际公共产品,强调在凝聚人工智能治理价值共识上应共同认可,在制定人工智能治理国际规则上应密切商议,在构建人工智能治理全球机制上应共同努力,在化解人工智能治理安全风险上应携手应对,形成更加公正普惠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秩序。倡议积极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智能向善”谋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福祉,共赴数字文明新未来。其二,倡议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诉求,积极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话语权。倡议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更是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标准制定与规则表达上的普遍利益。倡议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定位,支持发展中国家更深入更广泛更有效地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意见、利益和诉求,坚定不移致力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决策权,打破西方发达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霸权和规则垄断,发挥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