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岩
科学方法是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系统分析和实践检验等手段,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法论,为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提供了科学指引。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它是探索未知、解决难题、突破技术瓶颈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科技工作者才能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实现颠覆性的创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支撑。科学方法不仅培养个体的创新智慧,更是激发全民创新力量的催化剂。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科学方法的作用愈发重要。只有大力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精神的普及,构建以基础研究为支撑、原始创新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推动国家稳步向科技强国迈进。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贫困的产生通常是经济、社会、地理、生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依靠科学方法,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路径,确保扶贫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度,从而实现稳定脱贫和共同富裕。精准扶贫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强调数据精准、措施精准、治理精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科学方法帮助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分析贫困原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避免了传统扶贫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升了扶贫政策的效率和精准度。科学方法的应用,使得中国精准扶贫方略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球减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本。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谈到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时强调,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无论是科技创新、经济改革还是社会治理,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学方法指导下的策略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关乎路径优化,更关乎战略主动权的掌握。战略是长期目标的设定,而策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任何固定不变的执行方式都可能因脱离现实而失效,科学方法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策略的调整,使战略的实施更加精准、灵活和高效。科学方法首先体现在策略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同时,科学方法确保策略既坚持原则,又具备灵活性。只有在适时调整、不断优化的策略支持下,战略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效推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立足中国实践,结合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及人民需求,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撑。“六个必须坚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原则,涵盖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通过“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得以契合时代需求,确保正确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唯有坚持科学方法,才能不断开辟理论创新新境界,使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4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改革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变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相互协同,最终形成整体效应。改革要“系统布局、谋定而动”,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等关系。从整体来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统筹推进,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制度建设和全球环境等多重因素,才能实现改革效益最大化,确保长期稳定发展。新时代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挑战更加复杂,唯有坚持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灵活应对挑战,才能确保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马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