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数字贸易、中国拉美研究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旭、汪万发:坚持减排发展与安全降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大学讲师汪万发指出,2020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双碳”工作扎实、系统推进,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我国近5年的实践表明,在推进“双碳”进程中,发展与安全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关系,在“十五五”时期必须继续增强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并加以把握。一是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能源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健全集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绿色转型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构建安全保障。因此,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与安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减排发展与安全降碳,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二是动态演进关系。随着我国深入广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动态演进。一方面,“双碳”工作正在促进我国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绿色转型进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为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了新的更好的现实条件,也为我国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双碳”工作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技术体系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对减排发展与安全降碳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十五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这一动态演进关系,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承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承梁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自然优先于人类、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指出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的自然界,人通过“劳动”的中介同自然构成相互作用的整体。毫无疑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存在无法弥补的裂缝,批判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可调和性以及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西方生态话语体系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之上。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人)与客体(自然)的严格区分,弗朗西斯·培根主张科学知识应服务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等,使人类中心主义、理性至上和机械自然观成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础。近现代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将生态环境视为生产力的外部条件而非内在要素。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索洛增长模型,都未将自然资本纳入生产函数的核心考量,这种理论缺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公地悲剧”的蔓延。尽管新古典经济学试图通过“外部性理论”修正市场失灵,但始终未能真正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志宏:数字贸易已然成为体现各国贸易竞争新动能新优势的主要形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宏表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中,数字贸易蓬勃兴起,不仅创新了商业模式,也极大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为国际贸易复苏提供了新动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推动数字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引擎。得益于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的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在推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的努力,数字贸易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我国数字贸易形成强大动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卫星导航等数字技术贸易,数字娱乐、数字图书等数字内容产品贸易,以及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服务外包等数字贸易业态蓬勃发展。其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集聚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如深圳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吸引了超15万家跨境电商出口企业,2024年区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200亿元,大幅增长超100%。数字贸易已然成为体现各国贸易竞争新动能新优势的主要形态,构建全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掌握数字贸易话语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从现阶段国际经贸发展形势来看,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扩大发展动能,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强化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实现贸易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郭存海:中国拉美学界亟须做好研究方法革新、理论体系创新、研究视角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认为,60多年来,中国拉美研究经历了知识移植、理论移植和知识本土化探索等三个阶段的生产范式。这种范式转变既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拉美认知的逐步深化和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又反映了中国尝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当前中拉关系的愈益密切、新生代力量的整体性崛起,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为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拉美学界亟须做好研究方法革新、理论体系创新、研究视角更新的准备。第一,研究方法要革新。面向未来,中国拉美研究首先要实现方法论上的革新,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创新。它有两个基本路径,概括而言即为“上天下地”。“上天”是向“云上”要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数智融合。“下地”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通过田野调查和实践探索发现真相与事实。这两个看似南辕北辙又相互依存的路径是中国拉美研究的“两大法宝”,既可提升研究的原创性,又可把握研究的前沿性。第二,理论体系要创新。中国拉美研究要具有全球影响力,不仅需要摆脱对西方理论和方法的依赖,更要注重知识本土化的探索,努力将中国的发展经验、理论视角和政策实践融入拉美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拉美研究理论体系。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现代发展经验的总结;二是拉美本土知识和智慧的发现;三是中拉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中拉知识合作是“全球南方”知识合作的一部分,它既能推动双方对彼此本土知识的研究和吸纳,又可助力中国拉美研究向知识输出的目标迈进。其基本路径是构建中拉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拉美研究和拉美中国研究协同发展,相互增益。2023年由中拉学术机构共同倡导的“中拉发展知识联盟”就是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