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林: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理内涵和原创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林指出,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各国人民长期以来共同追求的崇高理想。新时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可以从法治本体论、法治价值论、法治实践论等法哲学视角进一步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理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坚持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必然要坚持公平正义这一党追求的崇高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国家职能,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增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更好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根基。在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对于法治价值的认识具有了更宽广的世界眼光。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东明: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满足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指出,回顾百年历程,我国工人运动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在于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确定了中国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征程上,工会必须永远保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我国工运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工运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工会组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更加需要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这对工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引导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他们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职业发展、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工会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编自《求是》
【杜怡怡、亢升: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怡怡、亢升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形势与任务,进行制造强国战略擘画。制造业突破的核心就是创新。新时代,我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先进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一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优化创新环境。强调质量和追求速度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不同阶段有其存在合理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用速度压缩了时间,创造了发展空间。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处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要关口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意识,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一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建设制造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我们仍需不断深化对制造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认识,大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奋力谱写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新篇章。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阮海云:非遗文化基因,赋能校园美育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阮海云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将非遗资源融入学校美育实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美育素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重要渠道。非遗彰显了民族智慧和历史文明,其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场域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人与自然的人文和合。基于长期观察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农耕、渔猎、医疗、建筑等方面的非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伦理道德中的社会秩序。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仁”是“四德”之首,而“仁”的根本精神就是爱人利他,克服私心私欲,以去私作为仁之道。日常生活伦理中的情感趣味。非遗是生命情感与伦理实践的交汇点,承载了深层情感,关系着日常生活伦理构建互动。文化传统中独特的艺术魅力。非遗是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与族群特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其艺术性不仅局限于表面的视觉、听觉、触觉美感,更深层次融入了文化身份、历史记忆、社会价值、情感共鸣,展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美育中,应以学术理论为支撑,融入非遗文化基因,创新美育教学理念,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非遗美育实践要给学生创造多渠道体验机会,如创建线上美育资源库,打造艺术节、文化周等实践平台,开展校地、校企、校馆合作等,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环境。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