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琚超(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内含鲜明立场、严密逻辑、科学方法、复杂机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引。只有做到“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内在逻辑,才能找到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钥匙”。
坚持人民至上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尺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等思想,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民至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内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进行掠夺和殖民扩张的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依据。教育传授知识,塑造价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科技创新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将知识和能力转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共同体,一体推进的良性循环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而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逻辑为导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价值标准和根本指向是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民满不满意”为价值尺度。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科技赋能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链,人才支撑立德树人厚度、科技创新强度,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让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自信自立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一方面,从历史演进逻辑看,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人才中心、高等教育中心发生周期性转移,每一次转移无不突显教育科技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地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坚定信心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这是我们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自信之基和力量之源。
另一方面,从现实发展逻辑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实力的竞争。只有进一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痛点、堵点,才能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紧缺人才,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守正创新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坚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接,又与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相贯通。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明确守正是创新的根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牢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三位一体”嵌入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明确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结果。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事业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进一步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智力支撑。
问题导向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一体布局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迫切现实需要。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科技发展治理机制、教育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创业创新激励等方面政策供给和协同发力还不够,科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不够,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尚不能满足国家战略急需。
对此,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观念革新更好地引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其次要解决整体协同问题,既要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的有机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更要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与社会密切关联的各要素组成的庞大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再次要解决改革实效问题,全面梳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查找的痛点、堵点问题,不断增强一体化的针对性、突破性和可持续性。
系统观念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的科学方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教育是科技、人才的基础,高质量教育能够推动科技、人才跨越发展阈值,快速跃迁至一流水平;科技是教育、人才的动能,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够驱动教育样态和育人生态的变革,激发人才活力,集聚全球优质人才资源;人才是教育、科技的根本,高素质人才队伍直接决定着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
应对地缘政治之变,需要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三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才能以赢得教育之争最终赢得人才之争、科技之争;应对新一代技术革命之变,就必须科教一体育人才,产教融合谋发展,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应对发展方式之变,必须汇聚一切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的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胸怀天下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球的共同利益,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期望。
就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现代化建设而言,无论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还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文艺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的教育愿景,优质公平教育的愿景,穿越古今、中外共鸣。科技支撑教育现代化特别是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范式变革,能够突破时空的边界,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条件的人平等地获取教育资源、享有充分学习的机会,能够发挥技术的独特优势,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方面,已经初步探索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其他国家借鉴的有益经验,持续探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抓住数字化浪潮新机遇,数智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间流动汇聚,让教育的数字变革惠及所有学习者、造福全人类,不断消除国家间的壁垒,弥合不平等的鸿沟,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