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哲学发展、人工智能、城市更新、城乡融合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高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望道研究院副院长高仁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是通过突破已有认知边界、重塑知识图谱,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行为模式以及人自身存在意义等的原创性整体新认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应聚焦以下重点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应当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系统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提升原创能力的重中之重,在于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和创新,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体来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把传统基础学科做深、新兴前沿学科做强、交叉融合学科做活、冷门学科做精,形成高质量学科发展新格局。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应建立科学权威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完善代表作品、学术贡献、社会影响、实际效果等分类评价制度,将高质量调研报告、建言献策成果等按照合理方式和标准纳入评价、奖励和认定范围。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文强:切实抓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创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认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持续发力,关键技术加速迭代,整体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条。但是也必须正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差距,坚持自立自强、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夯实关键技术底座。进一步加强AI大模型技术研发创新。围绕高级推理能力、可靠工具调用、深度多模态交互、自主学习决策等新方向,探索新型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加快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云边端一体化协同架构,前瞻布局时空智能等创新性基础设施,努力建成广覆盖、高效率、安全稳定运行的智能基础设施。聚焦算力发展需求,推动底层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适配协同。建立多部门、多行业交叉合作机制,培育各应用领域算力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算力生态链。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加强类脑芯片、光计算芯片、量子计算芯片等领域与人工智能关键研究协同攻关,支持交叉学科领域核心技术研究,在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智能体关键核心技术战略布局,加大力度布局智能体产品与开发平台。推动具身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生态建设,重点突破环境感知、自主决策、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级具身智能创新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摘编自《学习时报》
【秦虹:金融资金赋能城市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秦虹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用经济手段解决现实的城市更新资金难题、平衡资金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政策。首先是财政资金撬动。一是中央财政支持各地的城市更新。二是地方政府除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以外,可以统筹使用地方的各个领域的财政资金。地方整合各部门分散资金,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全面同步升级,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明确提出要落实城市更新相关税费减免的政策,城市更新开发周期长,参与城市更新的企业税负非常重,除了所得税、增值税之外还有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等。其次是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鼓励商业金融机构推出支持城市更新的金融产品。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城市更新专项金融产品,同时鼓励他们提前介入城市更新的财务投资,引导资金流向潜力项目,激发市场活力。最后是激活社会资本。通过发行REITs、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工具可以打通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更新的退出通道,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城市更新,将项目的未来收益提前变现,将不动产流动起来,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摘编自《北京日报》
【田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社会科学期刊部主任、助理研究员田勇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路径。经济融合路径: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产业协同升级。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和探索宅基地跨集体流转机制,激活欠发达地区土地潜能。社会融合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治理共同体建设。要紧扣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弥合差距。推广集团化办学与师资流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强化基层首诊能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共同体,运用数字化提升治理效能。生态融合路径:绿色低碳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要着力打通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碳汇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产业化、品牌化。空间融合路径:县域载体功能优化与基础设施联通。要强化县域枢纽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交通、信息、能源”三网融合,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路网密度、宽带速率与可靠性。文化融合路径:文化基因传承与精神共同体构建。要通过数字化赋能破解传承与传播瓶颈。加快建设非遗数字基因库,完善确权保护机制。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创品牌和产业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