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城镇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大规模设备更新、高校思政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合成:科学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战略格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城镇化战略实施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性地作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科学判断。稳定发展时期的城乡关系演进,本质是城镇化从城市优先到农村优先的历史必然。既要吸收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的经验,又要立足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功能互补、治理协同。一是扎实布局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格局。城乡产业互补与要素互通,形成城市研发+乡村生产、城市市场+乡村基地的协作模式;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消除户籍、教育、医疗等领域差异,实现同城同待遇;城乡绿色空间共建,保护乡村资源循环特色,统筹规划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乡村熟人社会与城市陌生社会差异,形成城乡文化双向滋养机制;保护乡村德治与自治特色,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组织体系。二是耐心布局自由流动的城乡人口格局。城镇化目标为预期性而非硬性考核。要防止城镇化率县级考核排名,防止调整统计方法、调整乡村名称提高排名等层层加码的虚假城镇化率。三是稳定布局县乡村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严控大城市“摊大饼”,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发挥中心镇县域副中心职能。四是优化布局赓续古老文明的文化格局。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与城的文化融合,是熟人与陌生、信用与契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过程。
摘编自《学习时报》
【蔡胜:从全球史视角深刻理解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蔡胜指出,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从全球史视角出发,中国战场是轴心国与盟军全球战略博弈的核心节点,也是盟军重要战略支点和后方基地。首先,在战略牵制方面,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陆军,有效瓦解了轴心国的战略协同,打破了德意日瓜分全球的图谋。日本陆军主力长期深陷中国战场,使其既无力响应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计划,又不得不一再推迟“南进”计划,保证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顺利实施。其次,在跨战场协作方面,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形成了紧密的战略配合。在东南亚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保卫滇缅公路这一重要战略通道,同时有力牵制了日军主力,迟滞了其西进印度的企图和步伐,为英军重整防线争取了宝贵时间。在中国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有效牵制并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致使日军无法抽调主力增援太平洋战场。最后,在物资保障方面,中国没有沦为日本的“大后方”,反而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如中国为盟军对日作战及进攻日本本土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区提供了机场。中国向美国、苏联等国输送紧缺的战略原材料,如钨、桐油等,这些战略物资支持了盟军的军工生产体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袁剑琴:大规模设备更新助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袁剑琴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设备投资周期中,设备更新需求较大。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要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方面,政策持续加力扩围,降低了企业设备更新的成本和风险,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设备更新,有效发挥了政府作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设备更新也有效发挥了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调动了经营主体更新生产、用能等各类设备的积极性,助力投资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设备更新有效畅通了国内经济大循环。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加速形成“政策驱动—需求释放—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两新”政策的叠加效应,直接拉动消费需求增长,需求增长进一步反作用于供给端,带动制造企业加力推进设备更新升级。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涛: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新格局】
吉林警察学院副教授张涛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实践路径,需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新格局。一方面,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实践资源方面,高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情境教学模式,如开发传统礼仪复原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拱手”“抱拳”“作揖”等动作中深刻领会中华传统礼节的魅力;定期组织学生到文化遗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品读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主动对接联系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的优秀人才进行选聘。课堂教学方面,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建立本校传统文化资源库,发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教学案例研讨,组织创新形式集体备课,设置传统文化教学专项课题研究等科研学术活动。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发挥空间,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效发挥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传统技艺工作坊和文化沙龙等活动,采用“理论讲授+技艺展演+实践体验”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思政教育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极大激发学生课后学习讨论的兴趣。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