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檀有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教授)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网络空间由此跃升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边疆、全球治理的新场域。如何尽快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治理关键议题之一。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进程,为有效化解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风险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智慧。
锚定网络空间治理价值之基
尽管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跨国性使其超出了传统国家边界的限制,然而网络基础设施、用户群体、专利技术以及数据资源等相关要素却无不在各主权国家的管辖之下。此外,由于存在发展水平差异,现实世界中国家实力强弱对比也同样会投射到虚拟世界中。一些西方国家惯常打着“网络无国界”的旗号,鼓噪渲染“网络自由”,以“无界公域”之名行“网络圈地”之实,大肆利用自身先发技术优势对其他弱势国家公然实施网络监控、网络攻击乃至网络殖民,引发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导致大国争霸的安全困境风险不断加剧。
立足“全球南方”国家天然一员的身份立场,中国旨在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利益,结合《联合国宪章》彰显的国家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提出“网络主权”理念。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系统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其中,网络主权被置于首要位置,构成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领域掷地有声的中国话语。网络主权理念与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内在相通性,强调各国在维护自身网络主权的同时,应尊重他国自主选择本国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及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反对任何利用网络技术干涉他国内政的网络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自此之后,中国多次在国际场合主张网络空间具有国家主权属性,并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积极倡导《联合国宪章》及其确立的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他国内政等重要原则理应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这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所谓“网络自由”的历史性超越,也是对传统国家主权理论的时代性延伸,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锚定了至为坚实而又弥足宝贵的价值基石。
助力网络空间治理发展之道
当前,因相关国际规则形成的速度滞后于信息技术迭代的频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面临信任赤字、规则赤字、发展赤字和安全赤字交织的挑战:国家间互信基础薄弱导致合作意愿不足,共识性规则缺位引发治理碎片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持续扩大加剧发展失衡,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勇气,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系统性“脱困”方案,通过数字经济破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赤字,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哲思底蕴里共商共建共享、正确义利观及合作共赢的东方智慧。
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探索,绝非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或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凭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国依托主流数字经济平台,采用综合或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逐步构建新型信任机制,着力培育可信数据空间,以增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可预期性和可持续性。面对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体系尚不完善、各国规制标准悬殊的客观现实,中国巧妙地将数字经济的治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以可观的市场体量为后盾推动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框架。例如,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明确反对利用信息技术破坏他国关键基础设施或窃取重要数据、滥用信息技术从事针对他国的大规模监控、非法采集他国公民个人信息等,得到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成为国际社会商讨数据治理规则的重要共识基础之一。基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能力建设不足等现实掣肘,中国汲取古丝绸之路的先哲睿思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数字丝绸之路”模式,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筋骨,以技术合作“软联通”为血脉,以数字文明“心联通”为灵魂,为全球数字发展提供新范式,通过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数字经济实践积极推动数字机遇共享、降低数字贸易壁垒,使得网络空间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助力弥合全球数字鸿沟。
重塑网络空间治理未来之序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趋势,中国秉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风范,深刻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核心,擘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恢宏蓝图,致力于以网络强国建设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对于网络犯罪溯源、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税收征缴以及人工智能伦理等关键议题,国际社会迄今尚未达成规则共识。再加上一些国家借助技术领先优势,滥施“长臂管辖”、操弄“数据霸权”,在操作系统、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卡脖子”技术领域恃强凌弱,致使全球网络空间被“丛林法则”的阴霾笼罩。中国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前瞻性愿景,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周期性发展趋势和波浪式演进规律,开创性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现实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新的思维坐标,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零和博弈”的权力政治逻辑,强调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倡导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从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郑重阐明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到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再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中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大国担当风范,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重塑一幅“有序、包容、安全、普惠”的全新图景。这一愿景不只关乎技术规则的向善而生,更关乎人类文明的向上而行,让潜能无限的网络空间自“新技术博弈的角斗场”回归为“新人类协作的高边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有效的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成为检验大国智慧与担当的试金石。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中国实践从根本上回答了“网络空间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中国正以数字经济为巨笔、以网络空间为鸿卷,奋力书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壮丽诗篇。面对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同时而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将一如既往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同谱写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