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发展新型消费、上海合作组织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莫纪宏: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莫纪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丰富发展宪法理论、深入推进宪法实践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宪法与时俱进,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石;在实践层面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领导,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完善了国家法治实践布局;在制度层面完善宪法相关规定实施机制,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将宪法实施提升到全新水平,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运行。这些原创性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观点的与时俱进上,更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指导力和推动力,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实施,对于传播中国宪法理念、抵御错误言论,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总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方位提升了我国宪法制度的科学性、权威性与实践性,不仅为国内法治建设筑牢根基,为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推动我国在法治轨道上稳步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而且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法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摘编自《人民日报》
【马一德: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马一德表示,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是推动“知产”变“资产”、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现代资产评估体系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国有企业改制、资产清产核资、涉外经济合作等需要而建立,主要包括综合资产评估、矿业权评估、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估价等。早期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主要是为国有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提供定价依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随着知识产权作为创新资产的价值不断显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评估范围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领域,评估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延伸到质押融资、并购重组、证券化等金融业务领域。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金融快速兴起的近10年里,评估从“配角”逐渐转变为风险控制的“主轴”。金融机构的核心关切在于风险可控,这就要求应有科学、公正、可操作的价值评估体系作支撑。解决评估难题,要在标准建设上补齐短板。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会同财政、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分类评估指引和参数标准,推动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有机衔接,压缩主观判断空间,增强评估结果公信力。要推动评估方法和技术创新,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传统方法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区块链确权等技术手段,通过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持续采集许可费率、维持时间、诉讼案例等动态信息,为模型计算提供可靠支撑。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成仁:为新型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成仁指出,扩大内需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消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设施、数据共享互通、新型消费模式政策扶持、市场规范监管、专业化人才培育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明确了方向。从基础设施建设看,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特定环节的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截至202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已达65.6%,但与全国78.6%的普及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促进农村新型消费需求的释放,亟待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数据资源使用看,要进一步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优化使用效果,做好数据风险预警和防范。从政策扶持看,新型消费服务涉及多个部门,需根据不同服务的特性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方能事半功倍。从人才队伍建设看,新型消费对跨专业、跨领域人才需求较大。随着数字经济渗透率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将更趋多样化。着眼于“十五五”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可从加快新型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夯实数据交互使用制度体系、优化新型消费市场和政策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与支撑等方面入手,为新型消费创造良好条件,助力新型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先行军。
摘编自《光明日报》
【曌峰:为上合组织构筑起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坚韧厚重的人文之基】
北京市社科院史志学所曌峰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国际交往、域内合作中以文明对话破除认知壁垒,深耕基于彼此尊重的人文土壤,既是秉持“上海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各成员国依托“上合组织国家文明论坛”“智联文脉上合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等机制,积极践行多元文明的互鉴共生,科技赋能多元文化的创新共进,通过以政策文件、学术成果、文学经典互通互译为代表的智慧共享,以文化年、艺术节、非遗展演、学界交流等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深化了民间交流的“第二轨道”外交,滋养了民心相通的人文土壤,搭建起多元文化的共享平台,凝聚了守望相助的价值共识。今后,组织成员国可以在社会治理协作、教育提质升级、技术赋能合作、深化“旅游走廊”等方面持续厚植文明互鉴的人文土壤。倡导建立多层次治理合作机制,开展更普惠的全球治理实践,以惠民成果彰显组织价值;深化推进“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等上合大学联盟建设,增设“区域治理”“跨文化交流”等特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推动学生双向流动;持续推动成员国数字经济转型合作,提供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公共产品,加快共享“云端”建设,强化远程协商的技术支撑,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简化签证流程,打造“丝路文明”等跨境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同讲好上合人文故事。交流互鉴成为融入血脉的文化习惯,民心相通织就包容相亲的情感纽带,必将为上合组织构筑起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坚韧厚重的人文之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