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能、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世界中国学的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仇焕广:以精准原则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仇焕广指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以来,我国全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丰富帮扶政策“工具箱”,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随着过渡期结束,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将进入新阶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为新阶段的农村发展政策调整提供了方向。在原有帮扶的基础上,实施更加精准、分类化的帮扶措施。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将加强劳动能力开发式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并注重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确保低收入群体不掉队。总体看,要一以贯之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摘编自《经济日报》
【曾祥敏、李超鹏、赵希婧:提升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能】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祥敏、李超鹏、赵希婧表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提升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提升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能具备坚实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可能。因此,提升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能,不仅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还要在实践中找准着力点,全方位协同推进。应立足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从深挖文化资源、创新话语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传播载体四个方面着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表达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深挖文化资源,要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文化主体性,提炼精神标识、展示文化精髓,立足历史与当代、全面展现形象,突出价值共鸣、寻求最大公约数,把深厚的文明底蕴转化为鲜活的传播内容,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创新话语体系,不仅需要扎根本土、深厚丰赡的思想内容,也需要契合国际社会理解习惯的表达方式。培养复合型传播人才,要构建多元化传播主体格局,推动形成内外兼修、协同联动的传播合力。此外,在用好现有国际传播平台的同时,应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和数字平台,形成自主可控、可持续的传播渠道,掌握更多话语权。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涛、郑润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黄涛、郑润祺指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既有力推动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也为能源电力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新动能。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电力市场仍面临交易模式、产品体系、交易规则和电价体系等协同和衔接不足问题,制约了统一电力市场运行效率。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强化制度、监管、技术多维度协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一是统一制度规则。加快完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相关法规及标准体系,推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二是统一基础设施。持续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新能源消纳能力和安全水平。三是统一要素市场。优化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高效流动。强化、规范长期送电协议。四是统一商品服务。健全完善电能量市场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并重的市场体系。五是统一监管机制。提升执法效能,构建公开透明市场环境。六是扩大市场开放。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沈桂龙:推动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认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在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相连、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是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型。近年来,中国学的研究边界和内容更是有了进一步拓宽。其一,中国学发展呈现日益显著的世界性特征。其二,中国学当代转向更加突出观照现实的实践性特征。其三,中国学在学术演进中已成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但同时应当看到,目前国内世界中国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土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进一步加速,亟须在研究边界上形成与其他学科比较清晰的界定,并纳入更多中国学者基于国际比较的本土研究。此外,推动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还有必要在国际传播交流上采取更可行更有力的办法。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