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促进消费、廉洁文化、高教生态治理、高校思政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马海涛、姚东旻:统筹财政资源,精准支持消费】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马海涛、姚东旻指出,提振消费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需更好发挥财政的支持、引导作用,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在收入保障、税制优化、服务供给与预期管理等方面精准施策,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其一,强化财政支出导向,夯实居民消费基础。聚焦中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推动财政资源精准配置、直达基层,完善分层分类的转移支付体系;推动财政投入向教育托育、基层医疗、社区养老等领域持续倾斜,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与可及程度;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推动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等项目落地,扩大基层和新兴领域就业容量。其二,完善税制结构,增强税收对消费的激励功能。持续优化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落实精准减税,切实减轻税收负担,不断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合理提升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占比,增强税收调节的针对性,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消费新格局。其三,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提升消费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关键领域民生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更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支持新兴消费模式所需的物流配送、数字化网络、智慧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通过项目引导、风险分担、资金配套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其四,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以预期管理提振消费信心。对符合条件的消费信贷给予一定比例的利息补贴,降低居民贷款成本,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面向新市民、青年群体开发小额、适度的消费金融产品。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仙凤:加快手段创新,培育廉洁文化】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仙凤表示,廉洁文化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关乎人心向背和国家长治久安。当今社会,新媒体、新平台、新应用不断涌现、快速更迭。廉洁文化建设应顺势而为、以变应变,主动拥抱新理念、善用新方法、接纳新事物,使之成为传播廉洁价值、深化教育实效的利器。一方面,数字赋能科学施策。搭建大数据舆情监督与教育分析系统,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技术等准确识别廉洁文化培育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实现廉洁风险的早期预警和针对性防范,同时为教育内容的精准投放和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精品潜移默化。设计富有地方特色、形象亲切可爱的廉洁主题卡通人物,开发漫画、绘本、动画短片、专题展览,以及手办、钥匙扣、盲盒等文创潮玩,以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让廉洁文化悄然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增强传播亲和力和时代感。同时,场景应用融入日常。探索将廉洁元素融入本地非遗、旅游特产、城市形象宣传中,推动廉洁文化进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社区、乡村、家庭。并且,将廉洁要求融入各单位的办事流程、行为规范和环境建设中,使廉洁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准则。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梦、汪寿阳:应对生成式AI挑战,不断优化高教生态治理】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梦、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汪寿阳指出,智能时代,我们要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要治理好生成式AI导致的生态变化,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治理策略予以应对,构建相互支撑的治理系统。首先,构建分层分类的制度治理体系,以规范框架引导AI技术合理嵌入教学场景。高校应制定具有学科敏感性的应用指南,明确区分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中AI工具的功能边界与使用限度。通过建立AI工具准入审查机制和校级伦理委员会,系统评估数据合规性、算法透明度和人机伦理风险,形成动态优化的政策闭环。其次,开展人机协同的伦理能力建设,以价值观推动AI技术转化为教育实践载体。通过将AI伦理模块嵌入教师发展及学生学术规范课程,构建基于情境教学的价值认知框架。数字水印、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手段与学术诚信承诺制度的结合,可形成“技术—制度—文化”的三重保障体系。再次,开发智能嵌入技术的监管工具,实现风险管控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必须关注AI技术创新在高校教学科研与监管治理中的“并行”推进,打造集成化教学管理平台,集聚全流程监控、内容评估与数字素养追踪功能,通过实时数据监测、预警机制防范算法偏见和数据安全风险。最后,推动教学评价体系的范式革新,建立适应人机协作时代的评估标准。配套建立多维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将AI教学创新纳入教师考评机制,最终形成“应用—评估—优化”的良性发展生态,确保生成式AI成为真正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赋能工具,而非替代性冲击。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赵雪飞:数字化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新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雪飞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一是夯实红色文化的数字根基,让历史记忆“活”起来。针对革命文物易破损、难以近距离接触,以及历史记忆碎片化、抽象化的痛点,可通过精准化数字采集与智能化修复技术,构建起可溯源、可交互的红色资源数据库,让大学生通过数据库近距离观察、沉浸式体验,实现从记住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认知升级,进而真正触摸历史的温度与厚度。二是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让信仰灯塔“亮”起来。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开展“青春讲述红色故事”短视频大赛,把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为贴近青年生活的场景;开发“红色元素+时尚设计”融合的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自然融入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三是贯通红色文化的育人链条,让红色基因“传”下去。可依托虚拟仿真系统、线上互动课堂等数字化载体,让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开展数字红色研学实践,让大学生在躬行中践行知行合一的红色精神;打造数字红色校园文化生态,推动红色文化自然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依托线上平台追踪大学生的学习轨迹与互动行为,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红色素养积分,直观呈现红色基因的内化效果。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