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历史耐心”、做好经济工作、文化强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康晓强:深刻理解“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康晓强表示,“历史耐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大历史观提出的一个标识性概念,折射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深刻理解“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能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难题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基础。遵循历史运动规律是保持历史耐心的依据所在、自信所在、要旨所在。同时,保持历史耐心并非意味着人在历史规律面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人是历史运动的主体,历史规律既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任何历史规律的生成和实现,都离不开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根本区别。同时,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先决性前提和现实基础。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质变不可能发生。这对重大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重大战略目标的整体质变的最终生成,需要通过扎实的大量工作的量的积累,在阶段性、局部性质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由旧质转向新质的“关节”和“枢纽”,既是前一阶段旧质的量变的结束,又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质在更高层面的新的量变的可能性空间和崭新界面。
摘编自《光明日报》
【周文:不断把先进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工作实效】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切实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断把先进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工作实效。首先,加强系统协同,构建联动机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打破单一思维和局部视角,建立系统协同的工作机制。其次,提升实践能力,强化本领支撑。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关键在于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到,偏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不仅会影响经济质量,更会损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中要坚决摒弃“唯GDP论”,杜绝为追求短期增长而牺牲环境、忽视民生的行为。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工作,确保发展方向不偏离轨道。同时,完善制度保障,夯实体制基础。制度是理念落地的保障。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建立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增加创新投入、环境质量、民生改善等指标权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积极探索,解决干部后顾之忧。通过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摘编自《经济日报》
【连子强: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连子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集中体现在人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之上。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百年变局、增强发展定力的现实所需。养心志、育情操,既是文化的内在功能属性,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养心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树牢责任担当意识和奋斗进取精神。育情操,强调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审美境界与人格。健康积极的文化,往往通过养心志、育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涵养昂扬奋发的精气神。人是构成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单元,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社会公众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心志与情操,铸牢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精神支撑。文化犹如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通过养心志、育情操将价值观内化、转化为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仪式和信仰,将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通过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涵养和人格素养,形成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借助先进技术敏锐感知受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品精准投送,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互动性,可感、可知、可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受众在润物无声中涵养心志、陶冶情操,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谢莉娟: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谢莉娟表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需要实现国内市场的高效整合和内在统一,也需要以强劲韧性的内需体系虹吸全球资源、牵引国际循环。对内开放,旨在进一步破除区际制度暗礁,由表及里强化规则一致性,增进区域市场系统效能;对外开放,重在构筑通达全球的资源通道,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吸引各国优质要素流入,并助力民族品牌顺畅出海,实现国内大市场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耦合、内外联动、双向赋能。因此,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紧扣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锚定畅通经济循环目标,聚焦重点难点协同发力、合力攻坚。首先,持续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是保持市场血脉畅通的根本支撑。没有商品和要素的顺畅流通,就谈不上国内市场的有机统一,更不可能有畅通无阻的大循环。大市场的核心枢纽正是大流通。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迈向纵深,现代流通体系也亟须以更高标准为锚,持续提质增效。其次,大力维护市场的健康秩序和统一规则,在本质上是让竞争的丛林始终守住公平的赛道,进而服务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任务内容时,明确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不仅指向企业具体的行为规范,更是对企业价值取向的校准。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关键支点,而资本跨区域流动则为市场整合增加内生动力。只有把营商环境优化差距压至最小,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便利才能放至最大,才能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并与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良性互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能行稳致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