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10-28 09:52

  作者:刘宏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银(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而是在充分借鉴其他现代化文明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植根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特色的一种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五大中国特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五大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14亿中国人民共同迈进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全部人口加起来约为10亿人,而我国就拥有14亿多人口,其现代化的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这无疑昭示世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只要找准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涉及14亿多人口的全民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面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等难题。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防止资本无序运作,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带有太多“肮脏的东西”,随着社会发展也逐渐暴露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弊端。我国现代化发展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而是“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要求不仅实现“衣食无忧”的物质富裕,更要实现“安居乐业”的精神富裕,推动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展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党也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精神文明助推物质文明,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具有绿色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坚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阶级压迫的原始积累基础上,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建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础上的“新路”。这是一条跳出“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和平之路,是融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路。中国民族的血液里从来没有欺负他国的基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坚持。后疫情时代面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难题,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实现全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统筹发展和安全视域下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1VSZ069)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