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凝聚民族复兴青春力量

  作者:匡琳、刘晓泉(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共青团的政治学校作用,引领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结合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勇于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立足新时代青年成长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这些重要论述给一代代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共青团需要帮助青年从内心深处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一是引导青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对于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风险挑战和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凝聚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信仰伟力。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从而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壮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广大青年的时代号召。共青团需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领广大青年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凝聚起中国青年的奉献力量。一是从思想上引领广大青年坚定实现民族复兴之志。帮助广大青年早立志、立大志,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二是从行动上组织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引领广大青年勇担时代重任,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深入到条件艰苦的党和国家建设基层一线,用实践激扬青春志,用奋斗成就中国梦。

  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共青团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一代代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永远值得青年人信赖和追随的党,是指引青年的一面光辉旗帜。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团结青年,代表和反映青年的利益和要求,青年团才能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党旗所向团旗所指,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做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共青团需要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立身之本,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坚持青年运动和工作的正确方向,发挥好党的青年工作的关键力量;二是勇于自我革命,紧跟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坚持真理、敢于自省,不断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三是发扬团干部的优良传统,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引领广大共青团员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以此为荣。

  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邓小平同志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凝结了红色基因,汇聚了红色血脉,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百多年来,共青团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熏陶下,展现出极为可贵的精神风貌,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贡献了青春、建立了功勋。共青团需要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凝聚起中国青年踔厉奋发的力量。引领广大青年做信念坚定、敢于斗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崇德向善的模范,在奋勇拼搏中练就过硬本领、增强自身素质,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激励广大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