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曾建丽(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强调了新时代推动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不断扩充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以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扩展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因此,要深刻把握和践行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扩充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以及满意度。一是严格明确需求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充分调研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深入分析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将人民群众作为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扩充的“服务者”和评论家,把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需求了解到位、政策制定到位、服务实施到位,以更多普惠性、基础性、便捷性、高效性的公共服务,彰显好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征,确保公共服务能够精准对接群众各类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新的获得感。二是科学规划设施布局。要根据人口分布、地理条件等因素,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确保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注重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形成功能互补关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比如,确保公共服务设施与交通网络紧密相连,方便居民出行和使用;充分关注老年人与儿童特殊群体需求,充分考虑偏远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带,确保这些地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这为推进公共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因此,应该协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个人等多元供给主体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机制。一是注重全民参与及服务优化。要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各方对政策的认知度和执行力。要优化政府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时间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系,打造全面覆盖、交流便捷、信息安全、动态更新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与多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和可持续。二是注重协调整合及监管到位。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性与一致性。要避免数据孤岛现象,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与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联动与业务协同办理,通过联合投资、共同建设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完善评估体系,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布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信息,确保公共服务供给健康有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因此,要时刻牢记和坚持实干兴邦的原则,着眼于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加快建设和完善更多以人为本、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一是培育社区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让供给网络更加精准有个性。鼓励社区组织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专业资源展开深入合作,精准对接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让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类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公共服务普惠、可及。鼓励志愿服务积分与企业有效链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志愿者可以兑换优惠券、折扣、商品或服务等,同时让企业受惠,形成“公益+消费”良性循环,让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更加结实、可靠。二是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供给网络更加高效便捷。要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开发先进技术在公共服务设施应用的更多新场景。要健全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注重居民体验与反馈,切实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确保转型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民众,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而不仅仅是“化简为繁”。同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度优化公共服务,实现提质增效,让老百姓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4YJC8800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