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周边工作、农业新质生产力、中越命运共同体、实数融合、未来网络产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帆:“五大家园”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外交学院院长王帆认为,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系统提出“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的周边工作合作目标,这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象化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方案。从发展渊源看,“五大家园”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了传统文明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层面看,“五大家园”实现了三重超越: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权力观,确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观;超越了单一安全或经济维度的狭窄视角,建立了综合协调的多维治理框架;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预设,形成了多元文明共生的包容性话语体系。从实践路径看,“五大家园”建设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制度安排和合作机制,将宏大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在变乱交织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五大家园”建设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宋建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宋建晓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应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精准布局农业科技研发方向,对不同产业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和盲目跟风。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科技基础,统筹各类农业创新资源和力量,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摘编自《光明日报》
【逯新红:以系统思维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逯新红认为,中越共建“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战略对接以来,双方构建起多层次合作体系。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已进入重要窗口期。展望未来,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要以系统思维突破合作瓶颈,下一步应重点在四个维度协同发力。一是全面深化战略互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推进安全合作机制化。只有筑牢政治互信基础,才能确保双方经济、社会等领域合作行稳致远。二是优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未来要重点推进跨境智慧物流网络建设,探索共建低碳园区和绿色交通枢纽。通过构建“陆海空网”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联通格局,降低要素流动成本,为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坚实基础。三是推动两国合作提质升级。聚焦数字经济,推进数字规则互认、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性突破,为区域数字生态建设提供范式。绿色发展领域创新“生态治理+产业投资”协同机制,将跨境环境修复与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深度绑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四是发挥多边协同更大效能。双方需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澜湄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产业链协同,加速区域经济融合,共筑区域安全与发展屏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孙毅:创新引领实数融合行稳致远】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虚拟商务系副主任孙毅表示,在深刻理解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系统总结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进实数融合走深走实,需要坚持认知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等多维度协同创新。一是要转变观念,超越数字经济的“虚实之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核心内涵和发展趋势。要摈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二元对立的偏见,立足产业周期和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特征,以科学的认知引领健康的发展。二是要完善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让企业敢闯敢干敢于长期投入的创新环境。打造适应实数融合创新特点,科学规范、协调稳定的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加强政策一致性评估,形成同向发力的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友好型的政策环境。三是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坚持以场景为牵引、以融合为导向,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多项技术在典型场景中集成应用,以实际问题牵引带动产学研联动发力,实现创新要素流动共享整合,构筑科技创新良好生态。四是要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夯实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基础。把握数字化转型规律,立足自身场景、发挥资源优势,寻找有助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和数字化水平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目标。
摘编自光明网
【诚然等: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系统布局,推动未来网络产业高水平发展】
中国电信党校研究员诚然;中国电信研究院工程师赵静、周舸帆指出,以6G、卫星互联网、下一代光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未来网络产业,依托泛在连接、高速传输、内生智能等能力,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全球未来网络前沿领域呈现技术合作与规则博弈并存的复杂态势,我国未来网络发展还面临供应链瓶颈、产业转化不足、网络标准路线分歧、区域化联盟限制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需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挖掘差异化需求、深化产业协作、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未来网络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平台或实验室,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攻关AI融合、通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等6G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二是要挖掘行业差异化需求。探索元宇宙、全息通信、数字孪生、智能交互等潜在未来网络新业态、新场景和新应用,引导企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场景创新,鼓励开展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示范,打造一批成熟的全新业务应用标杆。三是要深化产业生态协作。持续强化资源保障,完善投融资体系,统筹政府、企业、科研、资本等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新技术迭代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技术开源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开发者社区、合作伙伴扩大技术影响力,积极贡献中国技术方案,与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国际标准,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