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顾伯冲(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
今年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迅速火爆出圈,不仅成为现象级体育盛事、江苏大地上的一场全民狂欢,更是带动了全民健身的兴起。而今,滨河步道、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健身区域到处都充满了活力四射的身影。
“苏超”的突然走红看似是与地域文化叠加的偶然,实则是触碰了全民体育这根敏感神经,让草根精神迅速燃爆的必然结果。它不仅颠覆了传统体育赛事的运营逻辑,更揭示了中国体育产业从“精英化”向“全民化”转型的深层规律。通俗地说,就是回归和坚守了体育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是全民健身的倡导者、践行者。他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体,这是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因此说,群众体育的参与感才是赛事灵魂,人民体质的增强才是体育的根本目的。“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只有全民体育蓬勃开展,全民体质才能普遍增强,人们才能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才能够带动我国健身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体育与健康的良性互动中,才能不断建设体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厚的伟力和不竭的动能。
“人民体质”曾是国人一度难以忘怀的痛点,一百多年前“东亚病夫”的侮辱性称呼如“紧箍”一般戴在中国人的头上,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体育运动遂得蓬勃发展,人民的体质得到了增强,也在竞技体育的国际舞台上屡获佳绩。从百年前的“东亚病夫”到今日的东方大国,我国的国际形象发生重大逆转,除了综合国力提升的因素外,与人民群众的体格和精神面貌得到重大改善有极大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在许多非传统优势项目上有令人惊喜的突破,全民的体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但是,时下一些地方体育过度商业化、精英化的现象也十分明显,眼睛只盯在所谓的体育明星上、只看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城市小区和农村村镇几乎找不出几处像样的体育场所,一些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堪忧,视力和耐力普遍下降,肥胖和超重比例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运动普及率不高是其中的“硬伤”。“运动是良医”,增强人民体质不仅是体育的出发点,而且是体育的归宿。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自身具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体育明星、带来消费增量。问题是通过明星的示范效应来引领全民体育的开展,还是利用明星作为标签,招商纳财;是通过消费流量的增加来反哺社会体育事业,还是以此作为地方政绩的一个“筹码”,此乃是否坚守体育初心的一个“分岔口”。只有群众体育得以广泛开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才能让更多中国人身体壮起来、精神强起来,也能让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坚守“增强人民体质”这个体育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就必须坚持群众体育的普惠性、均衡性,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的最本质体现。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和形形色色的诱惑,体育初心容易受到污染、动摇和蒙蔽,坚持很难,放弃很容易,需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因此,首先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思想。既然我们的初心是为民,那么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维护什么。“苏超”之所以“火”得起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和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殷切期盼。我们要与人民群众这种美好向往始终同行同向,而不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其次在社会导向上要与体育初心相匹配。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调整、舆论宣传等抓手,大力营造“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运动最大成绩的氛围,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造星”、榜上积分的目标。“苏超”就是凭借它的接地气,让球场真正交到草根手里,再用文旅产业当黏合剂,搭上网络传播的快车道,才树立了中国体育传播的新标杆。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开展“群众体育达标单位”的评选活动,通过这根“指挥棒”牵引出更多的正能量。最后在赛事组织上要鼓励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体育文化精神阐释与传播,推动从“有场地”向“有赛事、有服务”转变。在“苏超”赛场上,只有对胜利最原始的渴望,只有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只有对城市最强烈的归属感。贴近群众、扎根生活、展示文化,才是“苏超”生命力的来源。要通过开展基层体育文化节、主题体育活动、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展示项目等喜闻乐见的载体,营造群众主动参与、主动表达、主动传播的文化氛围,持续扩大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