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蒋婧(江苏理工学院)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就业工作不仅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下,立足就业大格局,锚定育人新使命,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毕业生促就业路径,具有极为紧迫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就业观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轮驱动,是破解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当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就业观引导与生涯规划教育“两张皮”现象。对此,高校要与时俱进把握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切实做到精心谋划开篇布局、高度重视过程推进、全力追求实际效果,深入系统地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共同搭建起高校就业育人体系的核心架构,形成“价值导航—能力护航”的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引导“多元化”就业观,纠正“功利化”就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国家一直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但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典型性偏差。一是过度追求“高薪”“稳定”“专业对口”,忽视了自身职业兴趣与长远发展;二是形成办公室、大城市、大企业优先的片面认知,限制了就业选择范围;三是出现“有岗不选”“有业不就”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就业资源浪费。
对此,高校需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性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眼高手低”到“实事求是”的认知转变。帮助学生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理性看待市场需求,建立职业认知体系,避免盲目跟风与不切实际的幻想。二是从“功利导向”到“价值创造”的理念转变。首先要破除两大认知误区:其一,改变对“小众职业”和“基层岗位”的刻板印象,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职业选择,做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新时代大学生。其二,摒弃对“终身职业”的固有执念,鼓励学生抓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蕴含的巨大机遇,在创新实践中实现从“就业者”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三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价值转变。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思政教育“主阵地”,号召学生将职业理想与国家大局紧密结合,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牵紧“招培就”联动链,实施“精细化”生涯教育
当前就业矛盾的核心已从“数量缺口”转向“技能鸿沟”。一是源于高校就业指导与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教师队伍的理论研究、形势研判及业务实操能力不足,内容滞后于市场发展等问题,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不够。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部分高校盲目跟风热门专业而缺乏差异化定位,陷入“优势不热门、热门不优势”的困境;在人才供给结构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却面临人才缺口,毕业生知识技能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差距。
高校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在招生阶段,深入产业调研,精准对接需求,完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打造全覆盖、高水平、精细化的生涯教育体系,突出专业性、前瞻性与实操性,开发差异化课程模块,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方面,依托校内“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开展生涯体验周、“职业生涯规划月”等系列活动,推动就业工作多元化。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现“优质化”就业成效
高校在就业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处于中心环节,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其核心目标在于全链路贯通“高校育才、学生成才、企业得才、地方留才”。对此,应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协同”的育人机制。
一是全员育人,构建“全员参与”育人网络。形成学校统筹、学院主责、班级落实的就业工作体系,学校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建立就业工作责任制,班级设就业委员收集反馈需求。二是全程育人,贯穿“全程渗透”育人链条。大一以“职业认知启蒙”为核心,渗透相关价值理念;大二、大三聚焦“职业能力塑造”,提供个性化、全程化职业规划辅导;大四以“职业实践突破”为目标,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求职技巧与能力,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进而实现就业观的“滴灌式”培育。三是全方位育人,打造就业观培育“聚能环”。构建“政府—市场—高校—社会”四维协同机制。政府营造尊重多元职业选择氛围,高校负责人才培养,企业和社会提供实践岗位与行业资源,协同促进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无缝对接。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就业市场将呈现更多新挑战、新机遇,而以“就业观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轮驱动,促进人才供给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助力毕业生在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就业,既契合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也回应了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托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JCXM-C-20230105〉、2024年江苏理工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大学生留常就业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KYY255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