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乔章凤
阳春四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语言作为一种软力量,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沟通纽带,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助推器。语言相通,才能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语言互通贯穿于五通全线,不仅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更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一带一路”语言资源互通的必要性
语言互通是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传播上的重要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状况复杂。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国际社会的需求都在持续增加。
语言建设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诉求。语言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受到重视。语言产业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大力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语言互通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非通用语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非通用语种一般指除英、法、德、俄、日、西、阿等7种外语以外的所有语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阿拉伯语之外,其他语言几乎都属于非通用语种。目前,中国高校教授的外语主要是7种通用语,外国语大学的非通用语种也较多集中于传统欧洲的发达国家语言。非通用语种的数量缺乏、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走出去”所面临的语言障碍问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往往面临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认同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企业的期望值和行为的有效性。
二、“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语言文化对一国或地区的影响是深远与广泛的。首先,语言互通促进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深入开展。我国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南亚地区在历史文化、语言习惯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汉语在当地使用较为频繁,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这种天然优势给“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汉语沿古代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可以看出,“文以载道”,语言的传播往往以宗教、文化、贸易等因素为内容和依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汉语言的传播应该借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与产业经济合作的全球拓展,加快沿线国家共同语建设,加速汉语向世界传播的步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到的官方语言有53种,而目前我国高校教授的相关语言仅为其中20种,“一带一路”小语种的在学学生数不足100人。总体而言,中国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非通用语种资源明显不足,尚需要国家战略对语言建设的宏观指导。另一方面,非通用语种建设面临师资匮乏,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存在滞后等问题。
三、“一带一路”语言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带一路”语言建设有助于服务语言安全、优化语言服务、推进文化传播,实施语言建设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语言规划,开启“一带一路”跨文化语言安全战略。启动跨文化语言安全战略研究;构建多元安全风险信息和案例库;研究跨境语言资源,建立国家语言案例应急和救援机制;建立媒体语言监测和研究平台,重视“一带一路”跨国网络空间语言舆情监测。
二是加速文化传播,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孔子学院建设新模式。截至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已有53个国家建立了137所孔子学院,约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四分之一。孔子学院作为语言传播机构,除了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之外,应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主动为促进各国间的经贸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研究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创新推出教育合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等模式,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或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语言文化政策,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上实现有效传播。
三是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多维平台。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或区域翻译联盟,打造方便、快捷、规范、高效的语言服务支撑平台;构建语言服务的多维平台,如在线翻译平台、多语云智库平台、招商情报服务平台、会展业务平台、跨境电商平台、手机移动平台、互联网+呼叫中心平台等。灵活拓展和管理语言服务的产能,甚至可以跨国跨地区全球性地拓展服务产能。
面向未来,要聚焦语言互联互通的重点与难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