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1-12 09: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夏研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已经是今天中国社会的“高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堪称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家园日益从蓝图变成现实。更宏观地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更是一场深入肌理的发展模式之变,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实践新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漫画/宋宜桐

  理念之深刻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但也要看到,发展粗放、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留下了不小的环保欠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突破“天花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对发展价值、发展导向的再认识,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民共识,嵌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如今正从宏观理念落实到各项政策细节里。“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制定了更高标准的量化指标;民法典从开篇就提到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行为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生态保护日益成为公民自觉;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生态立法相继完善,中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正牢牢地成为中国民众的信念基石,为社会发展画出清晰的方向。

  实践之广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看到,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已然开启一轮一轮的探索实践,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节,让美丽家园更加具体可感可触。浙江安吉坚守“绿水青山”,探索生态优先、系统整治、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等多种经验做法,发展绿色经济之路;天津加快能源革命先锋城市建设,依托智慧能源小镇等创新实践成果,推动电网转型升级和新能源应用,促进减排降碳,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福建三明封停无序开矿点,推进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休闲旅居、医养结合等新业态……

  各地的实践,共同成就了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4.9%。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实践,呈现了“山河更美”的效果:曾经“雾霾围城”“污水横流”的景象已经大为改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效应初具,开始攀上国际产业链分工上游……这些,都让中国以更加绿色、矫健的姿态翻出发展新境。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好,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从长远的眼光看,各项发展目标依然有待我们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越高,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关键、越“难啃”。在生态文明建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践行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不松劲,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不开口子,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筑牢根基。

  目标之远大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宏阔视野和长远谋划,擘画出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为计量单位的美好愿景。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根据意见,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统筹的全局性、规划的长期性、指标的具体性,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党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谋划复兴伟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赓续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绿色的现代化路径,为中华民族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探索也是人类的探索,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曾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场”是中国大地,但其中经验与启示则属于全人类。

  鼓点阵阵声势磅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夏研)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新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义与优势

  【实践新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实践新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