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1-19 09: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

【实践新论】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

  (漫画/张婷婷)

  显而易见,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并被提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擘画出了一幅宏伟的绿色图景。当前,我们已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应继续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一、共同富裕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共同富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在收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置身于生态优美的环境下,会感到幸福感满满;置身于生态退化的环境下,会感到忧心忡忡。可见,生态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着幸福感,生态本身也是一种福利。进一步而言,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正福利,劣质的生态环境是一种负福利。生态改善就是福利增加,生态退化就是福利下降。从有害于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到无害于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再到有利于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就是生态福利的提高。由于生态福利是一种公共福利,生态福利的提高就能够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生态福利的改善可以促进共同富裕程度的提高。因此,走共同富裕之路不止是构建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格局,也可以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为了减少“负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完善优良的生态制度和生态治理就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正公共产品”。一言以蔽之,共同富裕一定要建立在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之上,没有绿色低碳的公共产品基础就很难有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经济生态化的共同富裕

  传统的机械主义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增长往往是建立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基础之上。由此产生了以“成本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为代价的“经济的高增长”的“黑色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社会就是要从“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经济生态化。所谓经济生态化就是经济增长不再建立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经济生态化扭转了经济增长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做法,解决了负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扭曲。经济生态化是对“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否定。“只要金山银山”要得了一时,要不了一世。“不要绿水青山”破坏的是一时,毁坏的是一世。某些区域经济增长上去了、生态环境质量下来了,“口袋鼓起来,身体垮下去”,可能经济增长的福利还抵消不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所导致的对身体伤害和福利损失,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因此,生态福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走经济生态化的道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就会被毁坏,就会染上“经济高增长,环境高污染”的“工业化病”,就会导致高收入的人生活在“绿色环境”之中、低收入的人生活在“黑色环境”之中。这显然不是共同富裕,而是环境污染导致的绿色福利的“两极分化”。因此,共同富裕一定要建立在经济生态化基础之上。

  三、共同富裕是生态经济化的共同富裕

  在相当长的时期,水、森林、空气都是相对富余的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变化,水、森林、空气等生态产品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因此,生态经济化就提上议事日程。所谓生态经济化就是生态环境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并使之增值进而让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实现。生态经济化,首先要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进而把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进而把生态资本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使之不断增值。因此,生态经济化需要经营生态资本,产生生态红利。同时,生态经济化必须扭转“生态资源无偿使用”“生态产品低价销售”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通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解决生态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的收入。由于生态产品的产地往往在乡村而向往生态产品人员往往在城市,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往往是农民而生态产品的需求者往往是市民,生态产品的交易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财富转移。如果生态产品从乡村流向城市,货币就会从城市流向乡村;如果城市居民到乡村享受优质生态环境,那么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货币也从城市流向乡村。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经济化会推动货币从城市流向乡村,这种相互获益的财富流向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生态经济协调的共同富裕

  只要生态保护,不要经济增长,无法走上富裕道路;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生态保护,共同富裕不可持续。共同富裕必然要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是指,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适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使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生态阈值”范围之内,以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否定自然”的观念,牢固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坚决反对“驾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坚决反对“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子系统”的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子系统”的观念。总之,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是走向可持续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新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义与优势

  【实践新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实践新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实践新论】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