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1-18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常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2月26日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实践新论】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漫画/张婷婷)

  社会保障体系从“广覆盖”到“全覆盖”

  我国历来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顶层设计,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例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等。可以说,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顶层设计聚焦社会需求的不断优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曾撰文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针是“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21世纪初,这一方针的表述变更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广覆盖”到“全覆盖”,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后者意味着社会保障被正式确立为全体国民的一项基本权益。

  遵循这一新的方针,相关改革可以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这不仅表现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大大拓宽,更体现在人们获得社会保障服务的体验感大大增强。如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做好社会保障卡应用推广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2020年底前,各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梳理社保卡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目录,推进社保卡在一体化平台中的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融合社保卡线上线下应用,实现社保卡支撑相关业务在本省(区、市)内和跨省份“一网通办”,切实解决群众痛点问题,提高服务效能。

  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必须坚持发展思维,久久为功。比如,当前人口老龄化继续加深,城镇化仍在加速推进,这些都是社会保障体系需要直面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

  此外,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面上实现了全覆盖,但在保障水平上,缩小城乡差距上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发展目标提升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应提高,以更好保障人们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同时,也要不断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这无疑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根本遵循。而其落脚到一点,其实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为全体民众构建一个稳健有力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常新)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新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义与优势

  【实践新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实践新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