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9-15 10:03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开设“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网上理论传播专栏,持续推出系列理论解读文章和新媒体产品,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系统总结十年来“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作者:谢波(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动适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要从前提、目标、路径等维度把握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深刻内涵,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一、前提维度: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尽管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但不可否认世界仍然是一个整体,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所趋。在这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中,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与之相伴生的则是全球性安全问题凸显,人类面临着更多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重要论断,构成在新时代理解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基本前提。

  首先是“联动性”,强调影响安全的诸多“个体”因素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而“整体”的安全问题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其他问题亦密切关联。因此,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全面、关联、动态地认识和把握安全问题,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其次是“跨国性”,强调安全问题是超越国界的,特别是在日益数字化、网络化的世界,安全问题的无国界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正是受安全风险跨国流动的影响,安全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形成风险“洼地效应”或“溢出效应”。从这一层面来看,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他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完全可能演变为本国的安全挑战。

  最后是“多样性”,强调安全问题的内涵外延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表现形式也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当前,随着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全球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风险持续上升,安全威胁来源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安全领域几乎涵盖了除传统安全领域以外的所有社会领域,如生物、深海、太空、极地等新型领域安全问题,都被不少国家提上了议程。

  二、目标维度: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目标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主旨演讲,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新思想新理念引领下,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具有了清晰的目标价值取向。此后,习近平主席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从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目标角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目标还蕴含着由己及人,心系全人类安危福祉的安全治理逻辑,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也展现了相同的逻辑——在具备关注自身安全的“家国情怀”的同时,还要追求共同安全的“全球关怀”,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三、路径维度: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的中国方案,也是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必由之路。

  坚持全球安全观,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源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国际安全”“共同安全”,被列为全球安全倡议核心要义的“六个坚持”之首,为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其中,“共同”强调安全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和包容性,世界上任何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安全都应得到尊重和保障;“综合”指要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统筹应对现实安全威胁和潜在安全风险,协调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合作”就是要增进战略互信,通过对话合作的方式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指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可持续发展促进持久安全。全球安全观这四大要素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既统合于“全球安全”核心理念,又分别从实现安全的主体、领域、方式、目标等方面,对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提供了明确的理念指引。

  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南北发展鸿沟拉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这些都容易引发安全连锁反应,只有发展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各国应携起手来,把握全球化发展大势,合力应对全球风险挑战,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与普遍安全。

  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合则赢,斗则败。历史反复证明,对话合作是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家间矛盾成本最低,也是最文明的方式。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等“六个坚持”也包含了以对话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刻道理。我们应从“坚持”和“反对”两方面着力,该坚持的坚定不移,该反对的旗帜鲜明。要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寻求各国安全利益最大公约数,通过坦诚的对话沟通,夯实合作基础,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坚持多边主义,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同时,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不搞单边主义、以邻为壑、以大欺小、集团对抗等,反对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基础之上,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筑牢人类安全共同体。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招标项目“元明清时期中国‘大一统’理念的演进与周边关系研究”〔编号:LSYZD21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者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低碳美丽中国建设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不忘初心,让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破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梗阻,奠定高质量发展雄厚基础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新时代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实现“双碳”目标贵在统筹兼顾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以“五链重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中国经济不惧疫情冲击,逐浪前行的时代价值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加强示范引领,建设美丽中国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