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2-02 09:33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理响中国之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五季”专题视频。13位党校教师以独特的青年视角,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理论故事和“高颜值”的理论视频,推动广大青年与党的创新理论“共情”,打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品力作。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宋昌素,解码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聊到这个话题,我脑海里会想到2022年央视春晚上一个非常火爆的节目——《只此青绿》。这个舞蹈之所以能感动你我,我想,不仅是因为曼妙的舞姿、华美的服装,更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这股“青”流,对“天人合一”的认同和向往。

  我们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已经刻进我们的DNA里,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由中国实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活动已经逼近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我们的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更重要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了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

  如果说过去我们是从保护自然和治理污染的角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新征程上,我们是从发展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祖国大江南北看一下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一站,我们去到辽东半岛,看一座钢厂是如何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的。一提到钢厂,大家会想到什么?高高的烟囱,滚滚的浓烟是不是?今天我们要看的鞍山钢铁厂,则是完全不同的场景,这是一座在花园里的钢厂。这得益于他们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比如他们通过研发先进的除尘灰回收技术,不仅有效减少了污染排放,还带来一个多亿的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第二,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除了生产要绿色,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争做“小绿人”,那什么是“小绿人”呢?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站——位于长三角的丽水市,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做法,叫做“攒生态信用积分”。比如说日常生活中你有绿色出行、注意垃圾分类、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等,都可以被计为生态信用积分。有了这个生态信用积分,不仅可以直接当钱花,去超市换购日用品,还可以享有低息贷款。通过这个好做法,来激励大家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第三,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

  第三站我们来到位于长江中游的岳阳市。岳阳市曾经是“化工围江”的典型代表,污水横流,灰尘满天。通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2021年位于岳阳市的洞庭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江豚在微笑,麋鹿在奔跑,候鸟在歌唱,人类在欣赏”的和美画卷正在铺就。我们要持续深入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沿江而上,我们来到第四站——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我们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国家公园不是无人区,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就设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当地老百姓可以亲自参与到自然生态的保护中,每年还可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这样一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草场变绿了,野生动物变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实力演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五,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非常重要。我们来到第五站——可以遥望雪山的成都。成都过去是“在城市里建公园”,现在是“在公园里建城市”,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城市实践。在这座公园城市里,我们不仅有绿道可以骑行,在水下书店读书,在农田里耕作,就连结婚领证都可以在公园里进行。想想都觉得很美好!所以说,这不是简单的建园、增绿,而是让城市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让城市的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的生活更有质感。

  第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最后,我们来到第六站——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我们会看到一匹“骏马”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幅“骏马图”是国家电投集团的一个光伏发电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从建成到现在已经累计发电24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万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应该说,“骏马图”只是我国深入推动能源革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缩影。在新一轮能源革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我们已经站到了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野外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一个个场景,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彰显了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政策、制度和文化之中。没有人不喜欢绿水青山,没有人不想要绿水青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一起追青逐绿!

 

    出品人:杨谷 林振义

  总策划:陈建栋 孙晓莉

  总监制:吴丛丛 黄伟

  策划:蒋正翔 施墨

  监制:张晞 李澍

  统筹:韩丹 桑熙 陈航

  编辑:徐倩阳 刘梦甜

  编导:路天悦 梁爽 常世林

  设计:王爱民 杨经国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出品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解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