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保障农民主体权益,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保障农民主体权益,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1-19 16: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蔺海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田园里辛勤耕耘劳作,始终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华民族最美丽动人的场景。人口基数大,决定了粮食安全是我们国家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有“常平仓”以“利百姓”的思想,时刻将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与洪涝灾害再次警醒我们粮食安全危机依然存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如何让中国的耕地有人种、有人收、收成好、收入高,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仍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理性看待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曾在不同场合用“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永恒的课题”等鲜明论断来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事关国泰民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只有持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22次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具体部署,推动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用世界上不到10%的耕地来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农业始终是我国发展最重要的根基,是最基本的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响粮食安全警钟。2020年4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激增至2.65亿,约为2019年的两倍。为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粮食产量下降、确保本国粮食供给,一些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将可能采取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加之各国防疫措施不断升级,国际粮食贸易和运输受阻,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给粮食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的粮食进口总量和占比依然较高,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综合因素导致粮食危机加剧。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在疫情防控期间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但仍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挑战。今年5月以来,我国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今年7月,云南多地又发生了蝗灾,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了严重破坏。同时,我国当前存在的餐饮浪费问题也急需整治。据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我国公民人人应有的品德。

  二、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根基

  巨大的粮食消费量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耕地来种植粮食,充分发挥宝贵的耕地资源价值,满足中国人的粮食需求。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务农收益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务农劳动力减少、人均年龄上升,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耕地撂荒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地沙化盐碱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保护农田,下大气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要调和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的用地矛盾。中央政府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的坚决保护耕地,但地方政府收入依赖土地财政,通过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而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支持缓解经济压力。

  为农民安心种地提供利益保障。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是受益者,更是强大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农民在种地中尝到甜头,农民才会安心种地,乐于务农。保障农民的权益,核心是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其中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也要优先保障农民的收益。这些权益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益,也是农民收益的重要保障。

  三、双管齐下实现粮食增产提质

  要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让农民千方百计种好耕地,一靠科技进步推动,二靠政策引导支持。

  提高科技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力推进粮食增产增收。这就要求持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不断培育优良品种,全力推广耕作技术、灌溉技术、保温保土保水保肥技术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用科技进步带动粮食增收。

  落实政策支持,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核心之一在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耕地地力恢复与生态保护,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吸引更多劳动力投入到粮食生产全过程,避免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并加大耕地地力恢复与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业生产仍然属于传统的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人均粮食产量低。针对于此,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快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农业规模发展的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保持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作物播种、施肥、收割的效率,提升粮食产量。这既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

  相关阅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趋势,高质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重在释放内需潜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破题“十四五”,以国内大市场促进大循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调解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五年规划:“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