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理响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0-12 10:29

  编者按:2022年9月1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一期在北京举行,共同探求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和更好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赖德胜作题为“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作者:赖德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发展是解决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发展就很难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共同富裕的时间表、主要内容、主要指标做了大致描绘,从中可以看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愿景方面基本形成了几项共识,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足够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适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高,等等。当前对共同富裕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在此主要讨论两个观点。

  第一,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人均GDP至少要比2021年翻一番,如何使人均GDP和财富进一步增加成为讨论共同富裕的前提。过去40多年,我国在“如何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为此,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从长期来看,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如果没有公有制,则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前提。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企业数量占90%以上。因此,要毫不动摇支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这里特别要提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往往良好;企业家精神被抑制时,我国的市场主体发展则是“雾里看花”。企业家是否有稳定的预期,是否愿意干、敢干、敢投资,对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企业家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共同富裕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有1.6亿户市场主体,如果1.6亿户市场主体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就可以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要更好地激发人力资本红利。我国经济增长要从过去以投入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新使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往外拓展,同样的投入能够带来更多产出,生产力也得到提高。过去40多年我国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引进新技术,但从过去几年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抬高了先进技术的引用门槛,这就要求增加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是人力资本。过去这些年我国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经超过2.18亿。中国处于科技创新大爆发的前夜,如果将这些人力资本使用好、发挥好,创新则指日可待,但是前提是人力资本得到好的配置和激励。例如今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很大。我国整体失业率是稳定的,但是失业人口增量很大。为此,需要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使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能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二,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生建设,将人民生活幸福视为“国之大者”。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国采取了大量措施保障民生发展。与 2016年相比,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增长31%,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三项支出同期分别增长34%、57%、46%。2021年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三项总和已超过9万亿,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比重约为36%。因此,过去十年我国的民生得到了大力、全面的改善,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谈到另外一个表述,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一表述实际上就是以“好不好”为标准。民生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进一步保障民生是客观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

  与此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新发展阶段经济持续增长、财富继续涌现的重要动力。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关键是要靠收入分配的改善、就业的促进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因此,加强民生保障和改善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总之,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是共享型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方向一致,有利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因此,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相关链接:

  【理响中国】走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理响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理响中国】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理响中国】从中西对比视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

  【理响中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本逻辑

  【理响中国】坚持包容性改革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理响中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理响中国】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问题的科学回答

  【理响中国】五年规划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理响中国】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理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理响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发展新境界

  【理响中国】以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理响中国】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认识

  【理响中国】准确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

  【理响中国】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

  【理响中国】数字经济:激活县域共同富裕新动能

  【理响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前提

  【理响中国】“双碳”目标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升级

  【理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激活“中国之治”制度密码之钥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