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守平等基础上的文明对话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守平等基础上的文明对话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08-28 15:04

  作者:赵月枝(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中心主任)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篇章,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文明观上的规律性认识和旗帜性立场,而且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到了人类文明观的新高度。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政治经济结构和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也经历快速调整和重构,人类文明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关键十字路口。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十六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文明共同体正在加速失效与失序,而新的世界体系和文明共同体尚未建立,世界充满了复杂斗争、冲突和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这样的语境下,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聚焦国内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等部分,从而将其理解为一个内外关联、融通中外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体系,而且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民族主义视角,从更加长远和更为广阔的文明维度来把握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从认识论的层面把握文明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多样性与共通性的辩证关系,从实践论的层面在坚守特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而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学思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平等对话理念,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同的人文地理、山川风物,各种各样的必然与偶然因素、以及客观和主观力量相互碰撞、复杂交织,使得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交流交锋交互交融,形成了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花开花落与姹紫嫣红。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看,不同文明观是不同政治经济秩序的体现,而特定的文明观又能反过来指导和引领特定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方向。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核心的文明观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致力于构建的政治经济秩序。它不仅是对长期作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外衣的“文明等级论”或“文明优越论”的解构,也是对后冷战时代个别国家为维护其单极霸权而四处挑动战争提供思想文化背书的“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从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到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将每年6月10日设为“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全球主导文明观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从“文明等级论”或“文明优越论”到“文明冲突论”再到基于文明平等对话的全球主导文明观的演进,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

  第二,从历史性的维度,需要把握文明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如果说,我们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来理解与把握不同文明的演化,那么,我们还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与把握不同文明在时空中的嬗变。正如文明百花园里有春去秋来和花开花落,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其原生地和土壤如何,也不管使其之所以成为一种文明的特征和标识多么鲜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而与其所处时代的物质条件相适应,与同时代其他文明开展自觉的交流互鉴,正是保持文明活力和避免文明衰落的必由之路。这一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意味着,那些能够保持内在活力和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明,必然是摒弃了保守主义和固步自封、具有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能力的文明。

  第三,从空间维度,需要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必须承认和尊重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充分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和客观规律,促进不同文明之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尤其关键的是,必须彻底摒弃在“文明优越论”的驱动下,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甚至以消灭一种文明为代价来推广另一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有其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共通性,即人类文明之为人类文明的根本特质。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性相近”被置于“习相远”之前。因此,在尊重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的同时,需要看到不同文明在理想和价值追求上的相通之处。从各文明体的原始神话到“轴心时代”不同文明体在“天人关系”上的问题意识再到那条贯穿法国大革命和中国革命的人类自由解放红线,在核心问题和价值追求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大于差异性。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四,在实践层面,平等的文明对话意味着坚守特定的文化立场与文化主体性与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在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传播与交流对象的内在需求和自身文化主体性,避免把“他者”工具化,并在更高层面探索建立不同主体间“互为主体”或“互为对象”的跨文明交流互鉴可能性。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绵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作为共同信仰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而且是一个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近代以来,在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背后的强势西方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而是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不但守住了中华文脉,而且以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博大胸怀,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建立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是从世界体系视野和文明论层面夯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中华文明与全球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必须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视野中全面而深刻地学习领会这一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断章取义和混淆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思想,进而避免用“文明话术”掩盖阶级、性别、族群、国族和区域之间实质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或者用一厢情愿的、实际上依然内在于西方“文明优越论”的不要冲突、畏惧斗争的“融入世界文明主流”幻想代替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总之,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阶段性的战术目标不能被混同为长期性的战略目标,国际关系层面的文明平等对话不能代替国际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领域的斗争。数智时代内外交织的复杂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现实以及全球共时的网络传播生态,为既能坚守本民族文化立场又具有“跨主体性”特质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主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