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月枝(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中心主任)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篇章,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文明观上的规律性认识和旗帜性立场,而且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到了人类文明观的新高度。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政治经济结构和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也经历快速调整和重构,人类文明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关键十字路口。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十六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文明共同体正在加速失效与失序,而新的世界体系和文明共同体尚未建立,世界充满了复杂斗争、冲突和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这样的语境下,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聚焦国内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等部分,从而将其理解为一个内外关联、融通中外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体系,而且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民族主义视角,从更加长远和更为广阔的文明维度来把握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从认识论的层面把握文明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多样性与共通性的辩证关系,从实践论的层面在坚守特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而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学思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平等对话理念,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同的人文地理、山川风物,各种各样的必然与偶然因素、以及客观和主观力量相互碰撞、复杂交织,使得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交流交锋交互交融,形成了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花开花落与姹紫嫣红。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看,不同文明观是不同政治经济秩序的体现,而特定的文明观又能反过来指导和引领特定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方向。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核心的文明观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致力于构建的政治经济秩序。它不仅是对长期作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外衣的“文明等级论”或“文明优越论”的解构,也是对后冷战时代个别国家为维护其单极霸权而四处挑动战争提供思想文化背书的“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从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到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将每年6月10日设为“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全球主导文明观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从“文明等级论”或“文明优越论”到“文明冲突论”再到基于文明平等对话的全球主导文明观的演进,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
第二,从历史性的维度,需要把握文明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如果说,我们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来理解与把握不同文明的演化,那么,我们还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与把握不同文明在时空中的嬗变。正如文明百花园里有春去秋来和花开花落,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其原生地和土壤如何,也不管使其之所以成为一种文明的特征和标识多么鲜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而与其所处时代的物质条件相适应,与同时代其他文明开展自觉的交流互鉴,正是保持文明活力和避免文明衰落的必由之路。这一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意味着,那些能够保持内在活力和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明,必然是摒弃了保守主义和固步自封、具有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能力的文明。
第三,从空间维度,需要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必须承认和尊重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充分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和客观规律,促进不同文明之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尤其关键的是,必须彻底摒弃在“文明优越论”的驱动下,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甚至以消灭一种文明为代价来推广另一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有其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共通性,即人类文明之为人类文明的根本特质。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性相近”被置于“习相远”之前。因此,在尊重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的同时,需要看到不同文明在理想和价值追求上的相通之处。从各文明体的原始神话到“轴心时代”不同文明体在“天人关系”上的问题意识再到那条贯穿法国大革命和中国革命的人类自由解放红线,在核心问题和价值追求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大于差异性。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四,在实践层面,平等的文明对话意味着坚守特定的文化立场与文化主体性与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在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传播与交流对象的内在需求和自身文化主体性,避免把“他者”工具化,并在更高层面探索建立不同主体间“互为主体”或“互为对象”的跨文明交流互鉴可能性。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绵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作为共同信仰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而且是一个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近代以来,在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背后的强势西方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而是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不但守住了中华文脉,而且以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博大胸怀,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建立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是从世界体系视野和文明论层面夯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中华文明与全球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必须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视野中全面而深刻地学习领会这一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断章取义和混淆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思想,进而避免用“文明话术”掩盖阶级、性别、族群、国族和区域之间实质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或者用一厢情愿的、实际上依然内在于西方“文明优越论”的不要冲突、畏惧斗争的“融入世界文明主流”幻想代替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总之,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阶段性的战术目标不能被混同为长期性的战略目标,国际关系层面的文明平等对话不能代替国际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领域的斗争。数智时代内外交织的复杂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现实以及全球共时的网络传播生态,为既能坚守本民族文化立场又具有“跨主体性”特质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主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