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本课主题】

  努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主讲嘉宾】

  赵磊,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原为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

  【观点摘编】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从根本上扭转了落后、贫穷的局面,但在国际社会“挨骂”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第一,提升话语权,要打造征服人心的现实案例。今天,在国际关系博弈中,“治理”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话语。治理的基本内涵是:多元主体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目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笔者曾经参观过一个很小的城市,但这个城市体系了“治理现代化”的话语权。当地政府官员邀笔者参观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两条黄金干道十字交叉的地方却是一片废弃的工地。我很好奇,这个参观的地点很独特?

  原来,10年前这里曾是一家干洗店,干洗店老板以很低的价格将土地和店铺卖给当地的一个商人。五年后,城市改造开发,该地段开始升值,商人想要投资建厂,但因资金不够需贷款,银行告知贷款前要先请第三方提供环评报告。商人请专业的环评公司去评估项目,发现土壤存在严重的重金属超标,原因是10年前干洗店出现了化学试剂的泄漏问题,污染了土壤。这样银行就拒绝给这个商人贷款了,还立即通报其他银行和工商部门,不能给商人开绿灯。没办法,商人只能四处筹钱请环境治理公司去清理有毒土壤。清理完毕后,商人高兴地来到银行,银行又泼了一盆冷水,要商人在限定的一年期限内连续出具四份无害报告(一个季度一份报告)。到时间节点上,商人发现土壤再次出现重金属严重超标的问题。原来十年前化学试剂泄漏太严重了污染了周围的整片土壤,其他店铺下面也有毒物质,而商人买的土地恰恰是一块洼地,周围的有毒物质很容易被雨水再次冲积到此。所以十年后的今天,原本“寸土寸金”的地块依然是一片废弃且正在治理的工地。但是,这片废地反倒成为这一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从此之后,每个土地购买者交易之前先要评估土壤(有毒就不买了),经营期间一定要呵护土壤(否则污染了土地日后将无法出售)。这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典型案例,很多人慕名来到这个城市,因为他们放心这个城市的土壤、水、空气、食品、秩序,感到在这里工作生活安全、可靠、有预期。

  第二,提升话语权,要增强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物质性公共产品、理念性公共产品、制度性公共产品。很长时期,中国人提供的主要是物质性公共产品,如帮助其他国家修路、造桥、供电等,是在物质性需求层面的供给。例如,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为支持和加强维和行动,中国宣布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再如,2015-2020年,中国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中国还将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等等。但物质性供给的短板是“利尽则散’,这一类公共产品的主要特点是积极给国际社会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物质性支持,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打造“利益共同体”。

  理念性公共产品,主要是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难题,要发挥“说服性”的效力。例如,几十年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已经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制度性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最高形态,难度最大,但一旦形成其影响力极其深远、深刻。一个大国的国际互动如果只“搭便车”,而不提供公共产品,便容易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不负责的”。目前,国际社会对西方标准的“中心-边缘秩序”存在越来越不满的态度。所谓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他国的国家,边缘国家是指那些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国家。这一秩序的特点是:以全球化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范式”的“中心-边缘”框架去约束世界上不同的经济体,其内在逻辑是“边缘”服务于“中心”、“中心”侵蚀“边缘”。“一带一路”对全球治理的理念贡献在于,这一公共产品强调“去中心化”、“非极化”,这是对上述传统理念的超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互联互通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国式哲学思想与理念定位开始备受瞩目。

  总之,文化不仅是阳春白雪,更是刀光剑影。就文化软实力而言,要让中国文化“行走”起来,行走的关键就是让国人的眼神中充满对文化的坚定与灵动,同时能够激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价值的冲动,既喜欢中国做什么,更欣赏中国是什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