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疫”说理】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坚守传承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战“疫”说理】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坚守传承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4-13 17: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锁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于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风险的实践探索中,并不断引领中国人民继续奋勇拼搏、自强不息。今年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这种重大突发疫情,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且考验人的精神意志,所以也是一场精神战。在抗疫斗争中,中国精神熔铸战疫之魂,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一)临危不惧的胆略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备受屈辱。面对侵犯和奴役,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勇往直前、甘洒热血与强敌血战到底。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际帝国主义的疯狂围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砥砺奋进,进行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卓有成效地“保家卫国”,其间展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临危不惧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坚守和弘扬。可以说,这种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越是在危难时刻、越是在紧要关头,就越是被激发出来,从而焕发出强大凝聚力,成为支撑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和惊涛骇浪的强大精神力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的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紧急动员,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官兵等挺身而出,表现得十分勇敢无畏,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特别是共产党员更是牢记“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义无反顾,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生动践行了入党誓言和初心使命,形象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胆量,再次彰显着中华民族临危不惧的精神底蕴。

  (二)坚韧不屈的品格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从来就有不屈的优良传统,在应对一次次灾难的伟大斗争中奋起,今天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民族,如果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之从苦难走向辉煌,那答案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美国作家赛珍珠说道:“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他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人,他们的文明经历过不同时期,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他们知道屈服,他们在大风来临之时躬身,但他们永不毁灭。他们作为一个实体继续存在著,不会破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族裔都要来的长久。”正是依靠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熬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饥荒,应对了上世纪末的长江特大洪灾、本世纪初的“非典”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害灾难。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经受的一次次苦难中坚持下来,恰恰是因为中国人品格中的坚韧。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为了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白衣天使“连轴转”,施工人员“三班倒”,车间工人“白加黑”,这些都定格为震撼心灵的生动画面,折射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永远砥砺我们奋力前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挑战考验将会越来越复杂,但中国人民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压不倒摧不垮,任何风险和挑战都不可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三)守望相助的美德

  守望相助是我们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同舟共济、心手相连方面的要求,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这些文化基因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让人感受到“我们在一起”的温情,更展现出整体的勃勃生机,从而有力地支撑着我们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守望相助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支柱。

  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前,任何个体都是渺小而微弱的,单凭个体力量难以与之抗衡。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凝聚各方优势。各个省份坚持全国一盘棋,全力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市的救治工作,体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舆论媒体反复刷屏着“武汉加油”“中国必胜”,及时报道我国人民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所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让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与向心力、凝聚力极大焕发,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呐喊助威,营造起中国战疫必胜的坚定信心和舆论氛围。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体现了同舟共济、“中华一家亲”的人文情怀。疫病无情,人间有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等民族文化心理,不断汇聚起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强大的抗疫合力。

  (四)顾全大局的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历来尊崇顾全大局、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全局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先贤圣人均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家国情怀,他们的这些诗句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而越磨越亮,因为它们都在宣扬着朴素的爱国情怀,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所以时至今日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依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权利,也要为集体着想,要顾全大局。

  在重大的危机时刻,共度时艰是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因而特别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合作。事实上,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除了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地抢救病人之外,社区工作人员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市民志愿者积极提供各种服务,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广大普通群众顾全大局,坚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人人都从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集之类的细节做起,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措施,保持理性、消除恐慌,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过硬的文明素养和配合意识大大提高了防控效能,牢牢构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人民防线。这是我国战胜疫情的雄厚群众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关键还在于必须始终坚持和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伟大斗争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斗争。抗疫斗争需要物质技术力量这一基础,也需要精神力量作支撑。中华民族在经受抗疫大考而迸发出来的巨大正能量,必将成为新时代继续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本文系国家社科项目(2015BKS030)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

   【战“疫”说理】在“大考”中彰显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战“疫”说理】非常时期中国国家治理的非常之力及生成机制

   【战“疫”说理】强化显政,着力化解涉疫舆情“台风眼”

   【战“疫”说理】从“抗疫”实践看社会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战“疫”说理】提升公众健康信息素养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战“疫”说理】提升科学素养,培育健康心态

   【战“疫”说理】“抗疫精神”是激励人民奋进的新动力

   【战“疫”说理】兼顾抗疫与生产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

   【战“疫”说理】预防预警是治理风险危机的最好方法

   【战“疫”说理】在全球抗“疫”中展现大国担当

   【战“疫”说理】抗“疫”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

   【战“疫”说理】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

   【战“疫”说理】疫情大考的答卷彰显“中国之治”

   【战“疫”说理】加强舆论引导 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战“疫”说理】党的决策部署是抗疫工作的根本指南

   【战“疫”说理】在复工复产中着力推动新产业发展

   【战“疫”说理】合作是化解全球疫情危机的良药

   【战“疫”说理】在抗“疫”斗争中彰显强大精神力量

   【战“疫”说理】民族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历久弥新

   【战“疫”说理】中国抗疫,用行动赢得世界尊重和赞誉

   【战“疫”说理】讲好中国抗疫英雄故事

  【战“疫”说理】民族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历久弥新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