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理响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0-19 09:50

  作者: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这一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宣言,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进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通过学习报告全文,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亮点:

  1.科学地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卓越成就及其里程碑意义。从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再到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作出科学完整的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事实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石。

  2.用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必定带领人民如期达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取决于党的建设的成功。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近十年来从严治党、强力反腐的新实践,让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永远不犯错误,而在于能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二十大报告用浓墨重彩的篇幅,阐述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全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誓言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同时进一步明确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些所体现的正是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必定让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并始终赢得中国人民的拥护,进而带领中国人民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3.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集中体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六个“必须坚持”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指导思想的人民性、坚定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世界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才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方位的历史性飞跃,进而促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4.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庄严宣告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中国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指出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凝练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有别于以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新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还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战略安排,并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突出强调了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所有这些,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目标新方向,也为人民群众乃至世界各国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追求提供了最全面、最权威的依据。

  5.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了清晰指引。一方面,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重要目标,在重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突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取向,这些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与财富积累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而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新定位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对国家现代化的极其重要性,亦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提供了目标、方向与行动指南,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期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6.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事实上进一步明确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报告将为民造福视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守江山、守民心的具体指向,进而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了相应的部署。首先,将完善分配制度确定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并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在坚持原有正确政策取向的同时,首次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次,在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同时,突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平等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再次,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注入了安全规范和全方位提升其质量的要求,并对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关乎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福利的制度安排做出了原则规定。报告还对全方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统筹规划,重申了健康优先战略,确定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所有这些,均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稳定预期。

  7.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党的二十大报告直面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在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坚定主张和基本国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所有这些,均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主张,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大国的态度,也让全体人民增进了对党和政府处理新时代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国家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战略性安排,部署了重大举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链接:

  【理响中国】走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理响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理响中国】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理响中国】从中西对比视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

  【理响中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本逻辑

  【理响中国】坚持包容性改革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理响中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理响中国】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问题的科学回答

  【理响中国】五年规划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理响中国】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理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理响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发展新境界

  【理响中国】以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理响中国】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认识

  【理响中国】准确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

  【理响中国】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

  【理响中国】数字经济:激活县域共同富裕新动能

  【理响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前提

  【理响中国】“双碳”目标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升级

  【理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激活“中国之治”制度密码之钥

  【理响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理响中国】大国财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