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2-21 10:57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理响中国之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五季”专题视频。13位党校教师以独特的青年视角,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理论故事和“高颜值”的理论视频,推动广大青年与党的创新理论“共情”,打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品力作。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讲师帅奕男,解码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法治”,首次用一个章节来专门部署法治建设,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天我就围绕这一主题,与大家谈谈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所以第一点,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今后立法工作的新要求。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有293部,行政法规有598部,地方性法规有13000余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很多领域有了新的立法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

  比如说在新兴领域,个人数据保护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培训机构买过一次网课,就接到很多机构打来的电话;或者在炒股软件注册一个账号,就会收到接踵而来的垃圾短信。点开手机上的APP,从网络购物到旅行交通,我们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国家已经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但是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我们还需要积极探索反垄断、数字监管、元宇宙规制等领域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以此来补强法律体系的空白点、薄弱点。那么在重点领域,还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必需的重要立法。比如说,公共安全保障方面、安全生产方面的立法。在涉外领域,还要进一步完善反制“长臂管辖”的法律制度,同时建立起我国法律的域外适用机制。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第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这是对今后执法工作的要求。行政执法工作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逐渐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向延展。那么,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看到风清气正、在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在过去十年,我们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严格是基本要求,规范是行为准则,公正是价值取向,文明是职业素养。就是说,执法机关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特别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要加大执法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同时也要转变执法理念和方式、增强执法素养,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以高质量的行政执法水平来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法治的新期待。

  第三,是严格公正司法。这是对今后司法工作的要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来说明司法不公的危害性:“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一批冤假错案,严肃追究“水源”污染的问题。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司法改革。比如说,建立四大司法公开平台。我们通过这些平台,不仅可以看到庭审直播、搜索到裁判文书,而且可以查询到案件的审理流程、结果执行情况。以公开促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法院还实行了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强化司法人员办案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这就要求进一步在人、财、物方面保障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理案件,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同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比如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人民陪审员的有序参与,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这是对今后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只有让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才能共建法治国家。那么如何让人们树立起法治自觉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任何法治文明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民为邦本、以和为贵、明德慎罚等等,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血脉,也成为我们树立法治自觉的文化基因。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就汲取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如专门引入了“优良家风”的表述。新时代,我们要立足中国当代法治问题,整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比如开设以法律文化为主题的展馆、以优良家风为主题的节目等等。通过体验式、渗透式的宣传引导,激发人们对法治的尊崇和信仰,提高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实现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必能迎来一个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出品人:杨谷 林振义

  总策划:陈建栋 孙晓莉

  总监制:吴丛丛 黄伟

  策划:蒋正翔 施墨

  监制:张晞 李澍

  统筹:韩丹 桑熙 陈航

  编辑:徐倩阳 刘梦甜

  编导:路天悦 梁爽 常世林

  设计:王爱民 杨经国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出品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解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