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2-16 10: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娅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8 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表明了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首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是一致。对于如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在2020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这就指明了发展核心技术对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作用。产业基础高级化指在产业链上游部门的产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下游加工制造部门提供更为高水平的产品供应以及质量保证,需要增加高新技术要素投入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的基础,是产业升级的实现载体和基础条件;产业链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是在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指在产业技术升级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分工与合作水平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质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获得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把握未来产业升级的主动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

  其次,技术创新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就是创新与产业一体发展的过程,即通过“创造性破坏”引起产业中新旧成分的更替,推进产业突变、形成新的生产函数。这表明技术创新就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归根结底,是技术因素决定了部门(产业)的现代性或主导性。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当代领先且面向未来的、基于新技术和新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的具有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但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入发展,以下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一方面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则推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合作网络、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创新组合。当这些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与主导产业时,现行产业体系就脱胎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了。因此,发展核心技术、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发挥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独特作用,使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

  第三,构建创新-产业动态化的技术创新赶超机制,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上。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创新的关键性作用要落在“产业化”上。伴随着创新投入强度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爆发式增长,我国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的进步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创新与产业存在脱节,导致现实转化率低。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全球贸易、产业与技术竞争都充分表明了“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的紧迫性。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的创新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也表现在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创新的增长效应,并不仅仅取决于研发投入、科技论文和专利的多寡,而依存于创新与产业一体发展的过程。创新-产业动态化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技术赶超和产业升级两方面同时作用于结构变迁。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新的驱动技术赶超的动力因素,如移动互联网、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形态,为技术赶超提供了更多机遇,但是能否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以推进结构现代化,其关键仍然是要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以形成创新-产业动态化的技术赶超机制。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一定要落在产业上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

    相关阅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趋势,高质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重在释放内需潜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破题“十四五”,以国内大市场促进大循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调解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五年规划:“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农民主体权益,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全面认识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演变和内涵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实施“四个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两种作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要义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金融开放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拓全球合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