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2-28 15:01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理响中国之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五季”专题视频。13位党校教师以独特的青年视角,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理论故事和“高颜值”的理论视频,推动广大青年与党的创新理论“共情”,打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品力作。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胡颖廉,解码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怎么理解这句话?我先讲讲自己的经历。

  我今年40岁,和很多网友一样,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巨变。小时候大人经常会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是家家户户都住进了高楼,安上了电灯电话,社会主义就实现了。我家是90年代初装上固定电话的,那时候县城房价是一千块钱一平米,装那部电话花了五千块钱,可以足足买一个厨房。

  2001年我考上清华大学。同宿舍有六个兄弟,在毕业之前大家都用上了手机。有三个人是一起办的校园卡,号码是连着的,到现在还在用。

  如今我的闺女也十几岁了,她用智能手表和同学通电话。在她的印象当中,固定电话只是一个书本概念,因为家里早已经不用了。

  通讯方式的变化只是反映生活水平的一个侧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很难想象十五年、三十年后,生活的具体场景会如何改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福祉,高品质生活又高在哪?

  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做“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可以看得出来,这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全周期,从生到长,到病,到老。

  过去十年,人民的生活全方位地改善,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我给大家两个数据,78.2和76.1。别紧张,不是公布期末考试成绩,这分别是2021年我们国家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以及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我们居然要比最发达的美国高两岁,是不是有点意外?

  但这还不够!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生福祉就不能停留在“有”,更要追求“优”,优秀的优。所以最近一些年,有的地方就提出了“民生七优”——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论是“善”还是“厚”,不论是“良”还是“宜”,它实际上代表的都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通俗地说,当“民生七有”升级为“民生七优”,就是高品质生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于是有人会问,高品质生活从何而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两个答案,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怎么理解呢?

  第一,没有发展就没有高品质生活。

  大家也许听说过“中等收入陷阱”“福利主义陷阱”这些词。概念有点抽象,2016年我去中美洲讲课,亲身感受了一番。

  在一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我感觉经历了三个世界。首先是大片大片的贫民窟,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简易棚;然后到了开发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整整齐齐的幕墙玻璃,阳光照射在上面非常的耀眼;再往里头走是市中心,有一座皇宫,气势恢宏但是略显破败,周边道路坑坑洼洼。我问当地官员,为什么会这样,差距如此之大?他回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真正富起来,人就开始懒下去”。

  如果福利水平超过经济发展阶段,福利就不可持续。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迈过去的,前提就是坚持发展。

  第二,抓品质也是抓发展。

  我举个例子,关于人才。有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要靠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所以人才宝贵。这两年一些城市上演“人才争夺战”,他们实际上争夺的是发展的底气和后劲。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没有人口基数,没有优良的教育,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人才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涌现。所以说,好的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社保政策,看起来是花钱的事,从长远看是一笔有价值的大账。所以说,高品质生活反过来也促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实际上正是看到了民生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

  前些天我问几个学生,对于高品质生活,你最关心什么?他们都是年轻人,有90后、95后甚至00后,回答让我略感惊讶。有人说“生活品质高了,物价会不会更高”;有的担心“年轻人收入不高,品质怎么可能高”;还有说“我关注的生活和爸妈完全不同,这高品质和我有关吗”。这些回答有一定代表性,本质上反映了大家的疑惑——高品质生活,我能做什么,我又能得到什么?

  实际上,作为普通人,高品质生活与我们的结合点,就在于通过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比如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自己少生病晚生病既让自己受益,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又比如《宪法》规定,教育和劳动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所以“躺平”是不可取的。

  还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样说的是权责一致……

  只有为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007年,我在美国东部的一所大学访学。当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餐馆的纸巾很厚实,洗手池都有热水,厕所总是那么干净整洁敞亮而且没味。我当时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如今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不稀奇了。不少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也更有个性的生活,比如说绿色低碳、健康轻食、智能家居、黑科技……美好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在想,守人民的心,具体又是守什么呢?答案也许很丰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高品质生活和民生福祉,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奋斗!

 

    出品人:杨谷 林振义

  总策划:陈建栋 孙晓莉

  总监制:吴丛丛 黄伟

  策划:蒋正翔 施墨

  监制:张晞 李澍

  统筹:韩丹 桑熙 陈航

  编辑:徐倩阳 刘梦甜

  编导:路天悦 梁爽 常世林

  设计:王爱民 杨经国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出品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解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